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
把握马克思哲学现代性的实质,阐发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意义,应对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进行多维度的审视。首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哲学现代性的一把钥匙,异化的扬弃是现代性诊断的出路;其次,现代性内含于资本的逻辑之中,资本的分析是现代性诊断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再次,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阚中,全球性推动了现代文明的脚步;最后,马克思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也使其呈现出不断“开新”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不是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可以有多种内涵,在本质上具有可选择性。正因为现代性具有可选择性,现代性也才具有了存在的合法性,现代性依然可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哲学原则之一。可选择现代性本质上是一个具有辩证发展逻辑的现实存在,其辩证发展逻辑在本质上表现为现代性的差异性和时代性。现代性的差异性是指现代性本质上是可选择现代性,现代性的时代性是指现代性具有与所表征时代相一致的绝对性。中国道路的哲学确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现代性两个基本特征的诠释,即可选择现代性奠定了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前提,中国新现代性表征了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庸哲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适度精神与人文关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逐渐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儒家中庸哲学或许能够为解决现代性之隐忧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应接和融人全球性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首先要突破现代性困境。这就需要有全新的思维与实践范式。生态哲学与和谐社会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判断,更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是解构、重塑现代性的理论与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哲学从一开始就是现代性的话语,带有浓重的科学主义色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主义弊病的逐渐暴露,科学主义开始成为批判的对象,然而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各种探索尝试仍然共享着现代性的叙事策略,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要彻底超越现代性,必须要从科学实践的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性问题实质的指认有不同的理解,但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与“资本逻辑”的扩张联系在一起的,说到底是资本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问题。这就决定了马克思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辩证立场。而这一立场,对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既往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大多将生成性教学作为改造教学预设的技术方法所具有的缺陷,提出需要在教学哲学层面构建生成性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是从教学价值澄清入手对现代性教学理论的物化批判,是对"预成论"教学哲学的反思和超越。生成性教学哲学的确立有助于教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从客观认识论到学生生存发展为本的认识论转变,有助于促进新课改在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践行。  相似文献   

11.
罗骞 《教学与研究》2005,7(7):16-22
文章认为当今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是一种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试图将启蒙精神和启蒙原则作为最内在的因素来探讨现代性的困境.而马克思以"资本"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性存在论上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建制,并由此批判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然而,"现代哲学话语"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资本范畴的这种存在论意义,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其指认为一种经济主义的还原论,错误地将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进行坚持或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奠基性意义在这种错误的指认中无意地流失了.文章呈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范畴之下展开的现代性批判同当今流行的"现代性话语"之间的基本差异,以突出马克思思想在现代性批判中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主要涉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应该是生存一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归根到底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中国化是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传统、现代、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在21世纪的价值,离不开西学的参照。由西方传入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准备了条件。中国哲学本有的开放性则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应当在认真总结自身短长的基础上,将西方的现代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自觉结合起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构模型和变常互动互补的生存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价值。经过与现代性,后现代的相互折衷,必将能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践哲学内在包含的生产实践以及交往实践两种属性,是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立足实践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哲学理念就必然会依据其自身思想内涵和理论品质,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反思着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诸矛盾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两大根基——抽象本体和抽象的人进行批判,颠覆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而走向哲学革命,最终创立以实践作为其哲学根本观点的"新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是其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其哲学革命则是其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诸矛盾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两大根基——抽象本体和抽象的人进行批判,颠覆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而走向哲学革命,最终创立以实践作为其哲学根本观点的"新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是其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其哲学革命则是其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18.
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与困境 ,以佛教哲学资源来进行反省和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思想家和研究者们对现代性的诊疗主要基于佛教自身的“理性”对现代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西方现代“自我”的虚妄性 ,指出西方现代理性本身也必须进行“祛魅” ,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自由并呈现意义世界。当然 ,这种反省与诊疗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张力的状态 :一方面 ,佛教思想家们被西方启蒙运动在科学、民主方面的成就所吸引 ;另一方面 ,他们中许多人对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其虚无的结果深表忧患。也许正是这种张力才有助于建构起立足中国自身传统的现代性 ,并为解决现代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反思西方启蒙理性主义,批判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以情感为基础积极探索更优的现代性方案,这是中美当代情感哲学的共同旨趣.由于哲学传统的差异,中国当代情感哲学注重以个体主观体验为基础的哲学建构,擅长为个体提供根本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情感性质研究方面较为不足;美国当代情感哲学注重以客观经验为基础的哲学建构,其有关情感性质的研究极为精细、深入,但在个体生命安顿和心灵超越方面较为薄弱.两者的会通融合有助于当代情感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尤其是在问题意识上有相通性,然而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能说明马克思具有一种独特的后现代视野。无论是在解构和批判"现代性"的根本方式和根本态度上,还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上,二者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