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教育》2021,(5):21-30
"双减"政策首次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共同作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两大重任,而省级和地市级的政策是确保减负能否落实的关键。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梳理了 28个省89个市共计461份校内减负政策文本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减负类型"二维分析框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权威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使用过溢,激励、象征与劝诫、系统变革工具使用不足;省级层面和地市级层面的校内校外减负政策工具存在同质化现象;校内减负和校外减负政策工具选择之间存在不均衡情况。结合"双减"政策导向,未来省市级选择减负政策工具可以进行以下改进:以权威工具为抓手,优化减负政策工具使用结构,提升政策协同效力;减负政策推进关注"本土性",寻求本地减负政策工具和政策文化、空间及受众的自洽;注重激励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的使用,对学生学业的管理由"双减"转向"双提升"。  相似文献   

2.
用倡导联盟理论分析范式,检视我国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逻辑演变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经历了萌芽期、加速期和提质期三个阶段,呈现出全面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态势。运用倡导联盟分析框架梳理我国减负政策文本,审视其逻辑演变发现,减负政策的发展受到政策子系统(包括党和政府主导的支持者联盟、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反对者联盟以及调和联盟间矛盾的政策经纪人)、政策取向的学习(包括联盟间的内部学习、跨联盟间的学习和外部学习)与政策子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党和政府主导的支持者联盟始终占据优势地位,特征明显。未来减负政策应敏锐识别问题来源,及时捕捉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的现实变量,审慎借助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坚持多中心的治理理念,扩大减负政策场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减负政策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频频出台职业教育政策.然而,在文本呈现一派繁荣的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却远没有达到政策预期,政策失效问题明显.这一问题可以从历史文化学、社会学、教育政策学等学科视角予以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政策注意力体现着政府对政策的关注方向,其差异化配置对探讨我国学生减负政策样态的分化和演进逻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文本进行考察,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文本计量分析,在探析减负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与阶段性特征后,研究发现,在政策工具运用、政策减负内容、政策实施主体与政策实施方式几个方面,减负政策注意力趋势呈现出在稳定中持续发展、非均衡和差异化的转移、短时期存在应急反馈式的突变和总体呈螺旋趋势不断迭代前进的演变特征,并发现当前减负政策注意力存在部分失衡现象。对我国减负政策注意力变迁的趋势与特征的分析,未来我国减负政策需要进一步寻求破解功能定式、突破政策的限度困境、加强减负政策注意力的针对性,以平衡政策注意力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5.
政策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准确把握政策意图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践效能,而对政策意图的把握离不开对政策整体图像的研判。为此,着眼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运用政策文本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的数量、类型分布、颁行机构和主题特征等维度进行定量刻画,进而从“减负”政策的时间节点与实践效用、“减负”政策的专门生产与法理效力、“减负”政策的配套体系与组合效率、“减负”政策的内容设定与明确执行等方面展开学理反思。旨在廓清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的图景,不断提升“减负”政策的解释力,最终以“减负”政策的实践效能彰显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法,从文本形式与基本属性、政策年度与文本数量、制定主体与发文数量、文本数量与政策主题等维度为政策分析框架,以安徽省省域扶贫政策为例进行量化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域扶贫政策文本发展嬗变呈现出如下特点:从政策嬗变进程上看,政策文本呈现渐进式与爆发式交融共进的特征;从政策分布上看,政策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差异性;从研制方式上看,政策文本呈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突出,但试探性和渐进性不足的特点;从政策主体上看,政策文本呈现出强权威性和强协调性"双强并重"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被赋予减负厚望。通过对三个省会城市“双减”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整体减负成效较好,初中学段减负效果不甚理想,且减负成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政策执行过程理论认为政策文本(制度安排)、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四个关键要素影响执行成效。根据政策执行过程理论,可以发现制度安排的有限性、区域教育生态环境的竞争性、政府较弱的公共服务偏好、教师认可度低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制约“双减”政策减负成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减负成效,宏观上须破解教育系统中的结构性障碍,建设服务型政府;中观上须改革现有教育绩效考核制度和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缓解教育竞争压力;微观上赋权教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增强政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以70份地级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文本为对象,从政策背景原因、政策内容、推进方式、责任单位4个维度,分析地方减负政策对为何减负、减何种负、如何减负、谁来减负四大问题回应的特征,表现为:减负背景原因严重忽视,地方政策内容同质化,推进方式多态并行,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迟滞。为完善地方减负政策和提升政策效力,应当注重增减结合,进一步明晰减负原因与明确减负目标;政策内容考虑因地制宜,探寻减负方案的地方表达;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实现标本兼治;推进部门联动,寻求改革的全方位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最严减负令"的出台,中小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通过对23份省级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政策中的问题与潜在风险主要有:政策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执行偏差,强制性措施过多可能引发执行僵化,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可能造成政策失真。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的精准性,实现从"减负"到"提质增效"的跨越;协调配置各类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合力;细化减负政策的具体措施,加强各主体间的配合,共同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减负政策是国家提出的一个长期执行的政策。但其效果起起伏伏,非常不稳定,减负政策执行后在一定时期内效果显著,学生负担明显减轻,但也存在有的学生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增加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理论指导下,本文对减负政策执行障碍从减负政策本身、传统文化、经济制度、考试制度四个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减负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学生负担问题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的沉疴痼疾,减负政策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间断均衡理论作为经典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致力于解释公共政策长期稳定和短期剧变共存的现象。本文基于该理论梳理了我国1978—2022年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变迁历程,并剖析了政策变迁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经历了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阶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以“双减”为标志的“后减负”阶段。不同政策变迁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中央决策层的价值理念具有推动政策间断和维持政策均衡的双重作用,社会问题的叠加效应则会通过推动问题性质的转变加快政策的间断革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以工具类型为X轴、以责任主体为Y轴的二维分析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116项基础教育减负专项政策和相关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减负政策工具的使用存在整体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均衡和实效性较差等问题。为更好地缓释与纾解减负政策执行中的阻滞力量,提升政策绩效,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平衡多种工具的使用频度;设计“选择性激励”工具,消解集体行动困境;推进治理变革,谨守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职能边界。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研究》2016,(2):27-33
对1949年以来国家颁布的6部减负政策文本进行高频词汇统计,选取16个具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减负的重点内容从最初的时间负担到八九十年代的教学、考试负担再到21世纪的作业负担,减负的责任主体涉及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前三个主体的词频波动较大,且出现被弱化的倾向,后两个逐渐成为减负的重要力量。依据变化趋势,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优化建议,一是政策制定应剖析负担产生的深层原因,形成各层协调的配套政策体系;二是从语境上使负担指向词汇获得行动意义,在"如何减负"上提供行动指南;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执行者在政策实践中的作用,将专家纳入执行群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历程、梳理相关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从政策工具运用与创新的视角,对1978年以来中央政府及各部委出台的55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总结了政策工具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政策工具的选择逐步走向多元,但仍以强制性政策为主体;伴随政策权力下放,政策工具创新逐渐由政府转移到高校;政策工具转型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有效降低了改革推进的阻力。同时,针对政策工具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积极响应。截至2021年2月底,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对28个省(市、自治区)教师减负清单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禁止类和严格控制类两大类,政策措施与"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基本相近,各省(市、自治区)又有其侧重点;从采取的政策工具来看,使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自愿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等进行了有效搭配。各省(市、自治区)教师减负清单的问题包括:清单中存在隐藏负担,实施过程中存在此减彼增现象,减负的"度"把握不准,减负清单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原因在于:中小学校的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教育部门难以拒绝系统外的行政压力,尚未形成新型教育治理机制。提出三个建议:教师减负要靠综合治理,教师减负清单的制定需要一线教师的参与,教师减负清单的长期效力需要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6.
教师对减负政策执行效果有着怎样的认知,既关系减负政策的认受性,也关乎教师工作幸福感和学校办学效能。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门槛回归分析等方法,对S市2210位中小学教师进行实证调查,从人口学特征来考察哪些教师对减负政策实效更为敏感。研究发现,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更加认可减负措施的成效性;20-30岁的青年教师对评比考核简化、社会事务减少、报表填写精简的感知最为明显,41-50岁的教师对这类减负变化不敏感;户籍属地为省内其他市的教师更容易感受教师减负政策实施前后的工作变化;教师的学历并不会影响教师对于减负政策实效的感知,是否担任班主任、职称、任教年级会对此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非班主任教师、三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小学低学段教师更加认可减负政策效果。研究发现,要实现教师减负政策的过程公平,需进一步维护教师专业人员的职业属性,对沉疴难治的非教学负担开展专项整治,学校要对不同类型教师给予个性化帮扶,从而优化减负政策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政策分析角度,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儿童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理念,一系列政策法规构成了儿童工作的基本依据。我们在梳理儿童教育政策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开展了政策执行情况的实效性调研。从调查结果看,我国儿童政策执行基本到位,儿童受教育权、课程安排及新课程改革、园校培养儿童良好品行满意度都很高,但也存在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家长学校影响力不够、学生课业负担重、对儿童自主能力培养不够等问题。因此,需增设社区文教场所,实行双向教育;积极发展早教机构和家长学校,引导家长采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学校应把"减负"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儿童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理念,一系列政策法规构成了儿童工作的基本依据。我们在梳理儿童教育政策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开展了政策执行情况的实效性调研。从调查结果看,我国儿童政策执行基本到位,儿童受教育权、课程安排及新课程改革、园校培养儿童良好品行满意度都很高,但也存在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家长学校影响力不够、学生课业负担重、对儿童自主能力培养不够等问题。因此,需增设社区文教场所,实行双向教育;积极发展早教机构和家长学校,引导家长采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学校应把“减负”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分析已有的“减负”政策.发现其基本假设一般多为“学生完成学业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与学业负担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正是基于这一假设,已有“减负”政策主要着力于减少学校布置给学生的“学业量”;但现实表明,这些政策似乎并没有达到政策制定者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与政策制定意图截然相反的情况: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