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新时代,随着各种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不断涌现,在线教育受到人们的追捧,慕课就是当今最热门的在线教育模式。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与文化机构,将博物馆融入慕课教育体系中,既打破了博物馆教育的时空限制,也为社会提供了终身教育的平台,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慕课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引导价值观的树立。  相似文献   

2.
作为游戏化学习与博物馆教育有机融合的产物,博物馆数字游戏化学习是数字时代博物馆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本文依据博物馆学、教育学、游戏设计等多种理论分析概括出博物馆数字游戏化学习具有教育性、愉悦性、自愿性、体验性、互动性等主要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典型案例,提出以下设计思路:首先,明确目标参与人群,注重全面分析需求、提供分众设计;其次,合理规划学习内容,注重跨越学科统整、应用多元场域;再次,精心设计游戏方式,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吸引主动探究;最后,凸显场馆教育特色,注重利用资源环境、虚实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APP是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教育的新载体,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其设计规律尚有待探讨。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皇帝的一天》APP中沉浸元素、扮演元素、任务元素、动作元素、益智元素等游戏元素的分析,总结出博物馆APP设计中情境导入、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激发动机、问题导向等方法的应用,提出游戏元素与教育学、传播学方法相结合的设计思路,为博物馆开发科普APP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数字游戏作为当下的流行文化,具有科学、人文和艺术价值,理应被视为人类珍贵的记忆被博物馆收藏。回顾当前著名的数字游戏展,发现主要有历史与发展、设计与艺术、交互与体验三个展示主题,每个主题各具展览价值,亦是数字游戏走进博物馆的依据。从科学、艺术和人文三个语境进行探索,将数字游戏展与博物馆的功能进行对接和融合,有助于观众明确观展的主题,从而实现博物馆历史教育、艺术欣赏、文化传播的基本功能。为了推动数字游戏在博物馆中的展览,博物馆有必要全面及时的收藏,提炼和传承具有文化价值的游戏艺术作品,营造健康的游戏价值观以及提供人文价值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赵雨阳  郑霞 《中国博物馆》2015,(2):63-69,79
博物馆与游戏的跨界结合在国外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涌现了以博物馆冒险探索游戏《刺客信条》为代表的众多佳作。博物馆冒险探索游戏是在冒险或者角色扮演游戏的基础上添加博物馆元素,以博物馆作为游戏的背景进行的体验式游戏,具有普通实体和虚拟场馆所不具有的高度参与性、自由度和时空无碍性等优势。在游戏策划之中,必须遵循准确性、带入性、教育性、平衡性、独立自主和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等原则,才能制作出一个兼顾教育意义和娱乐性的优秀博物馆冒险探索游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档案处网站上设置的教育资源库为切入点,通过对资源库中教与学、网上展览、精选馆藏介绍、数码化藏品和游戏等5个栏目的介绍,着重分析其构建的在线教育服务体系,提出对内地档案网站发展在线教育服务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数字游戏"的跨界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和时代背景下,基于博物馆和数字游戏的共同需要和优势互补产生的实践,围绕这一实践形成了各种评价话语。文章以博物馆与数字游戏的跨界实践为例,运用话语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跨界的基本背景、进行跨界的实践和话语、跨界后的影响和评价三个维度对"博物馆+数字游戏"展开论述,最后针对跨界实践和与此相关的话语表述进行批判性反思。对"博物馆+数字游戏"跨界实践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博物馆的跨界现象及博物馆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图书馆游戏化服务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研究与探索合适的图书馆游戏化服务模式,以便增强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和在线教育能力。[方法/过程] 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阐述游戏化服务的实施过程和特色之处,探索如何将图书馆游戏与服务有机结合,建立图书馆游戏化服务的长效机制。[结果/结论] 通过推行游戏化服务,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相关宣传推广活动获得更多读者关注,取得较好效果。然而从游戏本身的角度来说,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还比较简单,涉及的服务也较单一。今后图书馆游戏化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博物馆的直观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决定了博物馆教育能够成为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补充。应从转变观念、建立机制、培养人才等方面加强博物馆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对接,博物馆应向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幼儿在游戏的方式下以自由欢快的状态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杜恩龙  杜川 《出版广角》2016,(18):18-20
在线教育平台风起云涌,在线教育的发展对现实教育和出版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尝试对在线教育的竞争环境、知识点教育对教材出版的影响、在线教育视频课程长度、在线教育的智能化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理念、认知理念、情境式教学法和叙事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将戏剧教学法应用于科技馆教育活动开发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实践,总结了运用戏剧教学法的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及运用戏剧教学法的教育活动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对展览展品的设计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启示。展品如何实现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展览如何提炼深层次科学内涵与主题?如何营造既有深层次科学内涵又能引导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的展览环境?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展览展品设计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各地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及其中蕴含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以及上述理论与实践为展览展品设计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共通之处,如跨学科整合模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和注重学习实施的过程等,并强调科技馆展示教育需具备“实践”“探究”“直接经验”三个要素。结合重庆科技馆“你‘浮’‘不浮’”课程,从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流程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馆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科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以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为例,从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深入挖掘资源价值,拓展网络观众群体;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三点经验:以总体战略为核心,统领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观众研究为基础,指导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新兴数字技术为突破,强化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内涵,结合具体课程活动,探讨了表现性评价在博物馆课程类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从教育结果、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三方面阐述了表现性评价与博物馆课程类教育活动的关系,并提出表现性评价对于博物馆教育效果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展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信息载体,也是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媒介。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两种学习理论出发,以合肥市科技馆科技展品设计与实践为例,分析了馆内展出的部分具体科技展品的教育功能,探究了学习理论与科技展品理念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增强科技展品教育效果的启示,为我国科技展品设计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能够促进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帮助家长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本文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亲子对话,对比了不同类型对话内容的差异、整体对话类型,分析了不同环节、不同家庭之间对话内容存在的差异,希望研究结果能对未来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e school field trip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demographic market for museums. Field trips enlist the energ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chools and museums, and ought to be used to the best of their potential. There is evid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from practitioners that museums often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eachers, who make the key decisions in field trip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Museum personnel ponder how to design their programs to serve educational and pedagogical needs most effectively, and how to market the value of their institutions to teach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verlapping outcomes of three recent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d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field tr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Germany. The results attest to the universality of some of the issues teachers face, and suggest improvem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eums and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