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在新诗研究领域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但是当下中国新诗的研究势头还远远谈不上强劲。论者对一些诗歌研究的症结性难题偶有触及而又往往语焉不详。中国现代新诗是一种尚未“成型”的艺术形态,当下的诗歌创作也仍然充满了实验色彩。这使得对新诗的阐释往往更加困难。可以看到在当下诗歌批评中由于出发点、阐释角度与估价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一个许多诗人都高呼生不逢时的时代,诗歌处于物欲横流的高楼之下已少有人问津,曾经辉煌至极的文学主流如今已经陷入边缘的境地。在当下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大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对新诗的兴趣,而作为中华民族诗歌延续的新诗,可能终将因诗坛"失血"过多而呈现一派衰亡景象。因而培养当代中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就成为为新诗诗坛增添活力、注入新鲜力量的必要手段了。下面就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新诗兴趣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仲义的诗学专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代表了当下研究新诗语言特质和审美功能的最新成果。该著以"张力"为核心范畴,细致勘探了现代诗歌语言的地质构造,厘清了新诗语言建构和诗意生成的内在理路,具有相当突出的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中学语文新诗课堂教学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解读能力;加强新诗朗读教学;重视新诗写作教学,开发学生"诗性"思维。新诗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有关新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必将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诗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新诗建设者曾对它的历史不足严加批判。但是,"诗教"的事实在新诗中依然存在,传统"诗教"理论中的核心意识"天人合一"其原型是中国的"化生"神话,而中国新诗将其演化成了一种"生生"生存诗教,应对着中国现代的"苦难"历史语境。通过对"化生"神话与中国新诗的"生生"生存诗教之间关系的梳理,对中国新诗的民族性考察以及重建中国诗学话语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诗歌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问题亦存。面对当下新诗日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重新审视新诗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显得势在必行。新诗文体秩序的失范一直困扰着新诗的持续发展,因此重新建构新诗文体秩序将是新诗未来不断成熟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如何评价中国新诗的成就?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研究方法?中国新诗何去何从?这 些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促进中国新诗的研究,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中国 新诗研究"栏目,并邀请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为这一栏目的主持 人。诚望潜心中国新诗研究的专家、学者惠赐佳作,也希望热心中国新诗研究的新秀关心与支持这 一栏目。让我们精诚合作,共同培育好这一栏目。本期首先刊发李怡教授主持的四川大学、西南师 范大学肖宁遥等10位青年学者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诗也不例外.这对当下建立新诗格律、走出新诗困境、繁荣现代诗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焦仕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15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本该诞生世界级作品的中国新诗,却陷入粗鄙化的泥潭。本文通过叙述新世纪近八年诗歌堕落与挣扎的轨迹,反思中国新诗,寻找现代中国诗歌的出路。中国新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不断的"断裂"中抛弃了传统,同时自身又没有沉实的诗学理论研究,中国新诗成为文化孤儿。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诗要重生,就必须重建与传统诗学的联系,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新诗第一个伟大的综合者,郭沫若对新诗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从《女神》的角度入手,具体阐述中国新诗由"以物观物"向"以心观物"的转变、在"表现自我"中的"象征主义"移植、最后创造出以浪漫主义为主色调的"自由体新诗"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黄静 《考试周刊》2013,(3):13-14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一场新"文学革命",中国文学迫切需要从旧体式向新模式转变,建立新的诗学价值体系,从而解放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国新诗应运而生。中国新诗大量借鉴了国外的诗歌形式,本文通过徐志摩对泰戈尔诗歌译介的分析,说明对国外诗歌的翻译和中国诗人自身的创作是如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一、构建文艺的生态平衡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孙老师,您好。借着这次您的17卷本((孙玉石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机会,想请您谈谈您的新诗研究以及您对当下新诗研究的一些看法。您是新诗研究的大家,影响了几代学者跟进的研究,影响了几代学生。您曾经说过,《野草》研究是您新诗研究的一个重要入口。在《野草》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新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起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近百年的历程中,新诗一直以敏锐的感觉,探索的精神,担当文学的先锋队,其他文学门类都直接或间接受益于新诗。当下的新诗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执着的诗人们仍在寂寞中探索,新诗并没有衰落,依然行走在文学队伍的前列。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诗作为高中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在实际教学中长期被边缘化。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重新正视新诗自身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诗的这些价值,使学生能突破浅层次阅读的屏障,真正提升鉴赏能力,完善人格品质,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令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就是"新诗教学该教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这需要我们对确定新诗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新诗教学的内容确定要基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充分考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在一次次裂变中前进,于看似混乱的表征背后得到了空前的生长。朦胧诗式微以后,引渡出来一批极具才华和创造力的"第三代"诗人。通过叙述策略的转变、文化之诗的探寻以及"元诗"意识的运用三方面来简要梳理"第三代"诗人在这一时期为新诗的创作发展作出的种种实践与探索,分析一些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及诗歌现象,试图给当下困境中的现代汉语诗写作提供一种启示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正歌诗的吟咏与讽诵是中国很早以来就奠定的文化传统。《汉书·艺文志》中说:《诗经》中的诗篇遭遇秦代焚书而到保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说明"讽诵"对保全诗歌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文化载体尚未出现或并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口耳相传乃诗歌进行传播的重要方式。当下中国的新诗领域,除了注重诗歌文本的创造之外,朗诵和演唱也渐渐被人重视。那么对于现代新诗而言,一篇优秀的朗诵诗应具备何种质素呢?  相似文献   

20.
一、称呼的界定从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九首新诗后,中国出现了一种与旧体诗完全不同的诗体,人们称它是新诗、白话诗。近年来通俗地称为中国现代诗。由于称呼不一,对许多新诗中的问题,往往出现一些异议。中国现代新诗的分期问题,就是一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