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贺静宜 《新闻窗》2005,(5):48-48
传媒公信力,即媒体使社会公众对自己信任的能力,是社会公众对媒体报道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的信任程度,对媒体记者编辑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其“公”就是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造福社会、服务公众,就是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其“信”,就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有“公”并有“信”,媒体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茹 《新闻知识》2005,(6):39-41
公信力就是因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权力,或说社会影响力、媒介能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或说是媒体在公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介机构取信于社会与公众,保持自身良好社会形象,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党报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有着坚实的基础:一是党报具有较高公信力和较大影响力;二是党报处于社会舆论的中心位置,常能形成社会公众舆论和影响已有的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4.
公信力。字面上讲指公众的信任力量,现实中则指那些公共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它是社会团体、行业、部门和政府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是生存和立身的根本。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体现出一种无可替代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指的是公众对新闻传媒的信任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誉就是传媒的生命,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传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因为传媒的公信力如此重要,势必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西方学者认为,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言必有据,让人看不出自已立场和观点,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报道,才能使传媒产生公信力。其实这种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事实上新闻传媒不可能没有政治立场,新闻工作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共产党人从不回避自己的党性立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念,只要以科学态度报道新闻,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与事实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就必然会赢得读者的信任。缺乏深度的不偏不倚的新闻报道,不可能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客观公允的形式充其量只是科学态度的一种表征而已。  相似文献   

6.
新论摘编     
<正>传媒要赢得公众的信任,需要重新确立自身的公信力,以重塑公众信心。举其要者,有两方面:履行好传媒监测环境的职能。传媒的基本职能是向公众告知他们需要的周边事实的变动,即帮助他们监测周围的环境。传媒履行监测环境的职能,就要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按照新闻价值选择事实,讲究社会效果,同时还要保证报道及时、真实、客传媒公信力与公众信心凝聚  相似文献   

7.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一种信任程度,是媒介具备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如何建设传媒公信力是当前我国传媒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热点。
  首先,需要把握传媒公信力的变化趋势。从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长期监测数据来看,媒介公信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陆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最近七年的有关监测数据也显示了公信力下降这一趋势。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一是社会越来越开放,可供公众选择的媒介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公众接触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元;二是公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媒介的批判意识也在提高;三是社会大环境的转型带给公众观念的转变;四是媒介自身功能的转变--经济功能开始突出,公众对媒介的认知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王涌 《视听纵横》2003,24(6):30-32
公信力就是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因此,它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也是传媒舆论导向作用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不断演进加剧了社会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与知识的反思性对传统的新闻生产、分发流程与主流媒体的中心地位等产生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媒公信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传媒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政治信任、品牌信任与技术信任,认为要重振传媒公信力,必须强化互联网阵地意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发挥好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型”与“主流”功能;把握媒体定位,加强内容建设,回应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强化传媒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素养与互联网思维兼备的“双维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大众传媒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对于传媒公信力的测量目前大致有三种测量方法--绝对公信力测量法、相对公信力测量法和多角度量表测量法.  相似文献   

11.
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Credibility),最先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Trust)和信心(Confidence)的能力。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传媒获得受众信赖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誉就是新闻传媒的生命,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新闻传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信力是新闻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  相似文献   

12.
传媒公信力决定受众忠诚度传媒公信力决定受众信任度.传媒公信力,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议题主要涉及信源可信度、内容可信度与渠道可信度.当三者都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才能保证传媒的公信力.只有这样的传媒,才能获得受众的信任.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还是一个变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杜刚 《中国广播》2007,(4):73-74
公信即公众信誉,是在一定区域人群中的社会威信。作为电台主持人,尤其是接听处理各种群众诉求的行风热线类节目主持人,公信力的强弱,是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虽然一个栏目由许多编辑、记者、导播在和主持人一起工作,但作为广播节目的末端表达者,主持人是听众和嘉宾心目中的代言人和知心朋友,只有信任你,才能信任你的节目。塑造行风热线类节目主持人的公信力,有利于发挥栏目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媒体“二贴近”的实现。本人从事行风热线类节目主持工作年多,对如何塑造热线类节目主持人公信力有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同行们交流。  相似文献   

14.
传媒的公信力是指媒体在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或曰影响力,她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经成为媒体竞争致胜的重要砝码,因此,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态环境,面对公众多元化的消费方式,研究公信力的建构与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公信力视角下的危机分析和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是图书馆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图书馆的公信力缺失严重,公信力下的管理出现了危机。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公信力,科学构建图书馆公信力视角下的危机应对体系,已作为一项重要使命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6.
一编辑权独立是构建媒介公信力的基石媒介公信力是指传播者的可信度,"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它来自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与信心。客观可靠的媒体内容是生发公众信任的不竭源泉,也是确保媒体获取公众信任的关键。新闻采编部门作为媒体内容品质的直接把关人,其采编权的独立与否直接决定着媒体内容的品质。因此,维护编辑部门的权威,尊重编辑权,"是媒介作为‘专  相似文献   

17.
正何谓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具体来讲,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等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中的三种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行为,受公众、政府和传媒等诸多因素制约.要进一步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改善舆论环境,就必须对公众、政府和传媒这三种影响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明确三者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调,把三者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背景下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场十分复杂,主流媒体应健全和创新舆论引导机制,巩固权威性,再塑公信力,掌控舆论场的话语权。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中,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发挥报业、广电融合的优势,增强报道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传播硬核信息,用洪大信息流构建透明舆论场;彰显人文情怀,让报道情绪影响公众情绪;拓展传播渠道,以立体化矩阵提高主流声音到达率;善于设置话题,使公众关注点与政府着力点相一致。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塑造了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舆论场中的公信力,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压舱石"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璇 《东南传播》2012,(8):56-58
幸福广东建设既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驱使,也是公众核心价值追求的理性诉求。当然,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幸福广东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政府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要求公众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要求社会有正确的态度。作为报纸旗帜和灵魂的社论,在这三个“要求”的达成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监督政府权力、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引导合理利益的理性诉求,最终推动幸福广东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