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名人微博凭借强大的粉丝群拥有巨大的传播力量,表现在话语权、影响力和议程设置等方面,造就了名人微博的传播优势,但同时又为其发展带来了一些隐忧,如话语权失衡、微博骂战横行、不实信息传播等。应对这些隐忧,笔者认为普通微博用户应该积极争取话语权,名人微博应肩负社会责任,同时微博自身应附带自净功能,保持信息公开,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2.
微博谣言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微博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谣言等虚假消息、不实言论。针对微博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深层挖掘微博中的隐含信息,提出符号特征、链接特征、关键词分布特征和时间差等新特征,将微博谣言识别形式化为分类问题,综合新提取的特征与微博文本特征、用户特征和传播特征构建多个特征模板,利用SVM分类学习方法对微博进行分类,识别结果可有效辅助人们更好、更快地识别谣言。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新提出的特征能有效提高微博谣言识别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张漫忆 《新闻世界》2014,(4):149-150
本文试从微博高科技、新鲜原创、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网络特性出发,简要分析了草根文化在微博中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现状、特点,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正面、负面影响。草根文化在微博中的迅速传播既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大众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但同时也需要监管,以防出现因不实或不雅消息的疯狂传播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总之,微博是一个由广大受众组成的文化传播平台,信息的集散交流地。  相似文献   

4.
何竞平 《报刊之友》2014,(11):40-42
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府公关传播的重要载体。该文基于公关传播理论,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微博平台"微博云南"和"上海发布"为例,从公众、形象定位、信息和媒体等四方面,分析这两个典型的政务微博2012年期间针对目标公众的公关传播策略;进而得出可供政务微博借鉴的政府公关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Twitter: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交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同一时间,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热门标签都挂上了"两会"、"答记者问"的字样。从温总理桌前的摆设、翻译的质量、所答问题、引用的古诗词、微博上热热闹闹,每一话题下面都有无数“FOLLOW”(转发)。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一向快捷的网站新闻。在第二天新闻媒体报道见报之前.信息早已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6.
微博谣言分析及新浪辟谣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超 《新闻实践》2011,(9):62-65
微博,无疑已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信息分享和互动平台,海量的信息中难免混杂着违背事实真相的不实信息。为避免此类信息误导用户,新浪网于2010年11月启动了微博辟谣工作,针对微博中恶意、有害的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查证和辟谣。  相似文献   

7.
胡丹 《新闻世界》2011,(3):68-70
微博从2010年起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草根和权威的融合决定着政府微博的新闻传播有着区别于一般的微博信息和传统媒体新闻的特点。与此同时,"议程交互"语境下政府微博的"去自媒体化"趋势将对传统媒体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佳  王丹 《新闻世界》2012,(4):86-87
当下微博的发展势头势不可挡,有人说微博的兴起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纪元,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构。借助微博,网民积极的参政议政,形成了网络问政的新局面。本文基于微博观照下的网络现实,探讨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浅析"新的舆论中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从微众直播与围观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晓薇 《今传媒》2011,19(2):92-93
近期,"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逐渐平息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该消息的最初传播载体——微博上,引爆微博信任危机。在中国,当微博的媒体属性被扩大后,微博便以新兴自媒体的姿态为人们提供另一条信息传递的渠道,但因公民新闻未经把关便进入该渠道,使得微博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的裂变式传递给网民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构建真正的"更正与答辩"平台来维持微博信息环境的清洁。  相似文献   

10.
从使用与满足论透视“微博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分享、传播的平台,在这两年迅速蹿红。本文在分析微博特性的基础上,从使用与满足论出发,探析"微博热"这一现象的成因,同时提出微博过度使用存在的隐忧。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3):47-52
近年来,微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微博是把双刃剑,它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微博极低的门槛也容易导致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广泛传播。微博的双刃剑特征使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运用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2.
近期,“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逐渐平息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该消息的最初传播载体——谈博上,引爆微博信任危机。在中国,当微博的媒体属性被扩大后,微博便以新兴自媒体的姿态为人们提供另一条信息传递的渠道,但因公民新闻未经把关便进入该渠道,使得微博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的裂变式传递给网民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构建真正的“更正与答辩”平台来维持微博信息环境的清洁。  相似文献   

13.
周阳 《新闻世界》2012,(4):98-100
微博深入人们的生活后,公众为进一步实现"言论自由"而欣喜,同时也为"过度"自由引起的传播伦理问题而担忧。微博公众人物作为微博空间中的焦点,是社会道德的引导者,与微博生态环境的建设紧密相关。本文以微博公众人物的行为伦理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微博公众人物传播行为的伦理责任模型。  相似文献   

14.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微博热潮",发展势头强劲。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新浪微博的经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由微博形成的"微舆情",同时剖析其传播形态及主要传播特征,指出"微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微博两会"的传播现状,指出了目前"微博两会"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探讨了有效利用"微博两会"放大其正功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许晟  熊晓艳 《新闻世界》2012,(7):162-163
2010年以来,微博平台成为互联网最强大的应用,互联网随之进入微博时代。传统报刊在这个时代中,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信息的传播过程上看,需要更快速的信息发布与反馈机制;从分众传播来看,传统报刊需要利用微博的"虚假"名人效应;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则更有全能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霍凤  姜玲 《新闻世界》2014,(7):134-135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实时了解社会资讯的重要途径。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微博、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乏有谣言夹杂其中,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本文根据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探析马航谣言在微博、微信中的传播特点及阻断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邬芬 《新闻窗》2012,(2):83-84
7·23动车事故中,微博成为最早发布事故现场状况的信息源,相关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事故发生后,微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国内媒体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乃至成为事发动车乘客的亲友发布寻亲信息的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防骗提醒"发布者、献血倡议发出者等角色,相关信息得以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9.
王琰 《新闻世界》2013,(12):86-87
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由于其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越来越强,成为社会舆情传播的新途径和集聚地,打破了原有舆论格局中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形成"新的舆论中心"。随着媒体微博向新闻舆论领域的纵深发展,它在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对当前媒体微博舆论引导方式的分析,可以为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丹  王佳 《新闻世界》2012,(4):110-111
网络舆论对传统社会舆论格局的冲击是显著的,微博的出现就更加强化了这种冲击。微博以其便捷、独立、自主的传播特点,冲击着原有的信息传播形态,为我们带来了"自媒体时代"。在"郭美美事件"中,微博成为舆情的发源地和发酵地,天涯论坛成为人肉搜索的大本营,在网络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媒体也加入到讨论行列,进一步进行深度调查、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了舆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