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大学时学校邀请一位成功人士到礼堂搞讲座,讲座的间隙他让台下的学生写小纸条或者举手提问。有个同学举手提了一个问题:“以前你是一个生活  相似文献   

2.
上大学时学校邀请一位成功人士到礼堂作讲座,讲座的间隙他让台下的学生写小纸条或者举手提问。有个同学举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前你是一个生活落魄名不见经传的在大街上摆小摊做小生意的小商贩,请问你走到今天拥有数亿资产的董事长的位子上,是什么支撑你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3.
与举手对话     
不知何时,一句“举手更会让上帝知道你”,成了我和学生的座右铭。我只记得常给学生这样讲:“课堂,一个小小的天地,谁只要学会了举手,教师就更会知道你的存在。在这小社会中,它虽只有几十人,要是想在其中体验到生存的快乐,就应学会举手去预约对你的理解和给你的帮助。永远这样,你就会有比别人更多的成功机会。”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课题 积累语言 师:我上课提的第一个问题特别难.我要看看你们会不会答,敢不敢答.请举手.好的,有一位,你先站起来.上课举手发言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但这个机会需要你自己积极争取,你不争取,机会就从身边溜走了.这位同学今天第一个举手,我不为难你.你告诉大家,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草原上的花.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后悔没有? 生:后悔. 生:不后悔. 师:我再给你们一个机会,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这回可没那么容易了.(生笑)现在想退回去还 可以,回不回去? 生:不回去. 师:好,请到讲台前来.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从文题中,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举手     
今天作文课上,董老师让我们根据课上的活动,写一个片断。写好后,董老师说:“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把你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让大家评析评析?”过了好一会儿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其实我很想到前面去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但抬头望着鸦雀无声的教室,一直不敢把手举起来。我多希望不举手董老师就喊我呀,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董老师一向很尊重每一个同学,不举手她是不会喊你回答问题,让你难堪的。这时,当我把头一转,正好与董老师的目光相撞。董老师信任的目光仿佛在对我说:“快举手吧,你一定能行!”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我慢慢举起了早就想举的…  相似文献   

6.
李苗苗 《辅导员》2014,(8):77-78
近期,学校在进行教学“课堂文化”制度的改革,大家都跃跃欲试,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创意,我也对我的课堂上举手的方式进行了小小的改革。例如你对老师的讲解或是其他同学的回答有疑问就把食指弯成一个小问号的形状举起来,你特别想回答问题就把手一张一合,  相似文献   

7.
课外天地     
校园拾趣1.追星族地理课上,老师正津津有味地讲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民族呢?”一学生踊跃举手,大声地说:“追星族……”。2.臭氧化学课时,老师说:“氧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一学生举手站起来,不服气地说:“老师,你讲得不对,氧气是有臭味的,要不,我们地理书上为什么叫臭氧呢?”●修文贤/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271000)课外天地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负负得正”?这个80年代人们讨论过的话题似乎再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你根本没有考虑过,也许你的解释是“课本规定如此”,你也许不会意识到,你的回答不仅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困难,生硬地让一个运算法则变得索然寡味.以下让我们从负数概念的历史开始,了解历史上一个教学难点的解决良方.下一次,当又一个坐在后排的同学举手问这个问题时,也许你可以轻松愉快地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9.
小笛信箱     
问:我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女孩,可每当老师提问时,我的脑海中就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人说:"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而另一个也急忙说:"别,你连普通话都说不准,不遭人嘲笑才怪呢!""举手。""别举手。"最终我总是低下头。我好无奈,你教教我吧!(苏扬)  相似文献   

10.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29页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数学作业?请举手!有42人举手。最后说: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有做完?没有人举手。你想想看: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中有这样一道参考题:“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数学作业?请举手!有42人举手。最后说:谁语文、数学都没有做完?没有人举手。你想想看;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2.
李苗苗 《辅导员》2014,(12):77-78
正近期,学校在进行教学"课堂文化"制度的改革,大家都跃跃欲试,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创意,我也对我的课堂上举手的方式进行了小小的改革。例如你对老师的讲解或是其他同学的回答有疑问就把食指弯成一个小问号的形状举起来,你特别想回答问题就把手一张一合,像闪烁的星星一样,让老师及时地发现你。这样打破传统的举手方式令孩子们很新奇,也很兴奋,课堂上经常举起小问号,闪  相似文献   

13.
【情景描述】案例一: 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答对。 师表扬:百发百中,祝贺自己! 生鼓掌:棒棒棒!我真棒! 学生算对一题,教师即送上一个小奖品,一个学生太激动了,上台领奖时差点摔倒。接着其他同学对拿到奖品的同学鼓掌表示赞扬:“棒棒棒!你真棒!”得到奖品,又受到同学的鼓励,简直是名利双收,于是举手的学生渐渐多起来,“老师,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甚至把小手举到老师的眼皮底下。礼品快送完了,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4.
正"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歌是这样唱的,可现实是这样的吗?非也!你不信?那就看看我的烦恼吧!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对于生性胆小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大考验。举手,还是不举手?我总是左思右想、犹豫不决,憋得小脸都涨红了,可还是鼓不起最后的勇气举手。因此,每年我在评价手册上总会看到这样的话:"希望你在课堂上大胆、积极地发言。"这是老师在我的手册中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个镜头在回放。那是在我上《西门豹》这课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时的一个情景:当时,我是借班上课,为了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动口,我叫了一位并未举手的男同学来扮演老大爷,读老大爷说的话。那位男同学害羞地摇了摇头,我亲切地对他说:“请你来试试,你肯定能读好。”他只是摇头,笑着说:“我不敢。”我耐心地说:“你肯定行的,同学们都相信你。”  相似文献   

16.
我应邀作过数百场的报告,在许多成功的心理学报告会上,一开始,我常常会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 “想成绩好的请举手,想成功的请举手”,假如是你的话,你会举手吗?当同学们都举手完毕后,我常常会说: “凡是刚才举手的人都不会成功。”现在你可能会问,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想”成功是不会成功的,只有“一定要”成功的人才会成功。在人群当中谁不想成功呢?但真正能成功的又有几人呢?假如你是一个想成功的人,那就请你记住: “想”成功与“一定要”成功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17.
“你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老师讲课你明明知道答案却不敢举手;来了客人不敢同客人说话;有人批评了你,脸就红到了耳根,你也不会去想一想这批评是对还是错……有一次期末考试,该考数学了,你看到你平常数学成绩不好,就很害怕。结果,缺乏自信的心理使你本不该错的、不会错的题目也错了。考完了,你还跑到大树底下哭了一场(也不怕别人笑话),直到下场考试预备铃响了才揉着红肿的眼睛,‘逛’进考场。”——爸爸眼中的我“你是一个做事浮躁的人。扫地就是在地上画个大字,扫帚随之扔到了门角;洗碗不是落在灶上的筷子未洗,就是丢下饭桌上…  相似文献   

18.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10):50-51
自寻烦恼 上语文课时,老师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安东,请你解释一下‘自寻烦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安东答道:“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回答问题,又要在课堂上举手,这就是‘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19.
如果老师提问,他期待你给出答案。如果你不清楚问的是什么,你应该举手要老师重复一遍。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就告诉他你不知道。这样一来,老师就知道  相似文献   

20.
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小女儿第一天上学时,附在孩子的耳畔说:"孩子,你要多多举手,就会成为一个有本领的人。"小女孩牢记父亲的叮嘱,老师提问时,她总是第一个举手。无论上什么课,无论老师所提的问题她是否真正理解,她总是不假思索地将手举得高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