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 ,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二则因受传统文化的束缚 ,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 ,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 ,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认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 ,三乐也。”词典上说 ,“教”的含义是“传授” ,“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的含义是“培植” ,“养子使作善也”。可见 ,“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  相似文献   

2.
谭虎 《山东教育》2004,(11):63-63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如《尚书·舜典》上说的:“敬敷五教”。“育”字的古义是培植、抚养,如《诗经·小雅·蓼莪》上说的:“长我育我”。但“教”与“育”这两字在春秋以前尚  相似文献   

5.
也说“教”“育”二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日拜读了王静先生的大作“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见《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王文”对“教”、“育”二字作了新的阐释,堪称是笔探今古的佳作,特别是在“育”字的考释上,辨析明详,识见精透,实为难得。只可惜,王文关于“教”字的论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充分占有资料,然后加以分析比较,以推求出可靠的结论来,这是在训诂学研究中应该  相似文献   

6.
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历史含义。这种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不但和今日的教育一词的内涵不同,而且,它自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对于这样的一件具有科学意义的学术问题,未见有系统详尽地论述过。因此,在我国教育界,一提古代教育二字,大都仿照《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解说,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好象历史上没有第二种含义。至于这些解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哪个时代人们的认识?在它以前还有什么其它  相似文献   

7.
何谓“教”、“育”? 王静先生《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及徐仲林先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写的序,部对两字的字源及本义  相似文献   

8.
林格的博客     
《天津教育》2011,(12):60-60
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二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甲骨文的“文”字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看,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一颗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相似文献   

9.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0.
论灌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灌输,目前国内理论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灌输论”所要解决的是“有关政党的作用和性质的根本问题”,也有的认为“灌输论”就是“传播发展论”,“教育宣传论”,“教育方针方法”,本认为:“灌输”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灌”中有“教”,“输”中有“育”,这是灌输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而灌输教育的目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云南教育》2004,(29):46-46
中 国 教 育 部 部 长 周 济 日 前 指 出 ,现 阶 段 中 国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要 反 对“ 教 育 福 利 化 ”和“ 教 育 产 业 化”两 种 倾向 。 周 济 是 在 目 前 举 行 的 全 国 教 育 纪 检 监 察 工 作 会议 上 作此 表示 的 。 周济 表示 ,从中国 现阶 段的 基本 国 情出 发,国家 不可 能包办 教育 。他说 ,在各 级各 类教育 阶段 实行不 同程 度的教 育成 本分担 机制 , 是近 年来 一 项重 大的 教育 改革,方 向正 确,意 义重大 ,还要 继续坚 持。 周 部 长 亦 强 调 要 坚 持 教 育 的 公 益 性 原 则 ,强 调 教育 发 展 …  相似文献   

12.
校长抓教学工作关键要深入教学第一线,重视教学,熟悉教学,领导教学。校长下去后还得回上来,即要善于总结、善于领导教学工作。首先,校长要确定一个理念: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做人,会学习”的主要阵地。“两个《纲要》”的贯彻,二期课改的实施强调了课程与课堂,在“育人”与“成才”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教育的侧重点摆在‘育’字上,教学的侧重点摆在‘学’字上,这才是实事求是地处理了教与育、教与学的关系。因为教育要通过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是个长过程,应该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这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目标。“五育”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从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五育”融合路径两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5.
说“厉”     
本刊几次收到对刊物上用字的批评信。首先感谢读者的关心,并望继续监督、批评。作为教育刊物,理应维护汉语、汉字的纯洁和健康。但汉字的情况比较复杂,为与读者共勉,我们也拟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有关常识。近一时期,我们收到两封批评信,都是讲“厉”字的。应该说“厉”、“励”相通,这两个字又都与“砺”  相似文献   

16.
“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核心;综合技术教育是“教劳结合”的方式,“教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人的根本途径;两个“承认”和两个“代替”,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所应确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李修超 《宁夏教育》2008,(10):66-67
“我对教育的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教育”二字,某权威工具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教,传授知识或技能给别人;育,培养、培育。为了能准确地把握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方向,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字的基本内涵,我重新研读了本人认为较为典型的两篇文章,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迪,在此就这两篇文章向同仁们作以简要介绍并希冀引发同仁们去认认真真地进行思考,或许从中多多少少能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真谛     
"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对生存的超越,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精神的相遇,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教育包含着"教"和"育"两个层面的含义;"教"是前提,是基础,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当着一个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的身份,教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育"是核心,是教育的本质,重在育心、育情、育智、育行。"育"不是像园丁那样依据自己的经验,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后的"静观其变",而是一种过程,是师生主体间展开的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样,从传统教育的"管"字当头,到"教"字当头;从"奴化"到以"育"为本质的对话教育,正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教育真谛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到幼儿的学。在教的过程中又更多地考虑怎样教幼儿学会而较少考虑到怎样教幼儿会学。“学会”和“会学”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颠倒,却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予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实践中,一些人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并不全面,有的还不够确切。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要么把教育窄化为教学,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么把教育理解为教训,学生有问题、犯错误时,就喋喋不休地训斥。教育实践中总是充斥着“你要怎么样”,而缺少“我们怎么养”。总体来说,“教”多“育”少。其实,教育重在“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