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004名回、藏、维吾尔、蒙古、汉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特点进行跨文化的测量和考察发现: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民族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大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民族大学生内部自我价值感的得分存在着性别差异。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正确评价自我和悦纳自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内一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对578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心理控制源水平进行团体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此来探讨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量表上的得分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均呈显的负相关;且高、低自我价值感组的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水平上的得分有极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及其不同因子和层面与其心理控制源存在显的负相关.即高内控的大学生,其自我价值感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探索影响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因素.方法是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316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表头加入是否有特长、大学学习成绩等16项因素,对调查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分别入选2个分量表回归方程;是否三世同堂、母亲教养方式与学生职务分别入选一个分量表回归方程.结论:对被试自我价值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习成绩、社会活动与文体活动,其次是学生职务、母亲教养方式以及是否三世同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西南两所高校一至四年级967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总体水平较高,且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5.
谢倩 《华章》2007,(8):133
自我价值感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生发展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自我价值感量表了解贫困女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状况,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引导贫困女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相似文献   

6.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0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差异显著。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专业承诺均存在正相关。其中,目标选定和未来规划两个维度与大学生专业承诺有很强的相关性,大学生目标选定和未来规划能力对专业承诺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专业承诺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重庆市31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诸因素得分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得分高于男生;相关分析发现,除个别个人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领域以外。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同自我灵活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诸因子上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男、女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对574名大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排序一致,但在工资福利、自我价值实现等六个维度上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问题解决维度上,男生的效能感比女生要高,两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总体和其余维度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对各自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有预测作用,但发挥预测作用的因子不同,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受专业及个人兴趣因子的影响较显著;而男大学生受工资福利因子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对三峡库区高职院校31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高职生自我价值感与特质焦虑存在着密切相关性,并有显著影响,自我价值感越高的个体特质焦虑越低;在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的生理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方面,进一步研究发现高、低自我价值感对照组的高职生在特质焦虑水平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对农村家庭首代大学生、城市家庭首代大学生和非首代大学生的读研自我效能感存在不同影响.通过文献整理,建构社会资本视野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读研自我效能影响的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统计学因素、结构性因素、直接社会关系网络和延伸网络.研究结果发现:年级、父亲职业和父母支持对农村家庭首代大学生的读研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于城市家庭首代大学生的读研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年级、朋友支持和通过在线和社交媒体获得的信息对非首代大学生读研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判,一直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为了探讨影响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家庭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性别变量和父亲文化的变量上差异显著;家庭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的自尊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大学生自尊的定义,阐述了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并以家庭和学校为视角提出了大学生自尊的培养措施,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师范类大学生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40名大学生,采用自尊量表(SES)以及特制焦虑量表(STAI)进行调查。结果:师范学生总体的特质焦虑分布为43.97±7.579,自尊分布为28.94±4.194,师范生特质焦虑与自尊在性别与生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年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师范生特质焦虑与自尊水平间存在中等程度负相关,相关性显著,特质焦虑为自变量可解释自尊变化中的34.1%。结论:师范生特质焦虑在不同年级间存在一定的波动,自尊水平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师范生特质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对其自尊水平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尤为突出。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了高职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出现了焦虑、急躁、自卑、盲目、从众、依赖、竞争逆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联合社会和家庭共同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采用Aitken拖延问卷(API)和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对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群体拖延行为的现状、差异以及拖延行为与自尊的关系,为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学科性质的大学生在拖延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总分与拖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87,P<0.01)。大学生的拖延行为非常普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应提高自尊水平,以降低和减少大学生的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对某大学99名贫困生和96名非贫困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贫困生内隐自尊比非贫困生高,外显自尊比非贫困生低,且主要表现在大二和大四学生身上。(2)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分离的,并且在低内隐-高外显和高内隐-低外显组合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状况对其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28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师范类大学生在应付方式各维度上的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应付因子。2.自尊与每种应付方式都有显著相关,而社会支持只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应付方式有显著相关。3.自尊与社会支持对解决问题、求助应付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对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应付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成就目标、不可控制感、自尊与学业自我妨碍关系研究调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间的关系.调查显示:(1)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存在专业、学历差异;(2)避免失败成绩目标、不可控制感、自我贬低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我贬低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密切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how attachment dimensions (anxiety and avoidance), self-esteem, and three subscales of test anxiety – cognitive obstruction, social derogation and tenseness are related in two age groups: adolesc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nts (N?=?327) completed relevant questionnaires. Results show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revealed higher test anxiety than did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cognitive obstruction and tenseness scales, whereas high school students revealed higher social derogation than college students. Anxious attachment was related to all three sub-scales of test anxiety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was related to cognitive obstru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tensenes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Most of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nxious attachment and test anxiety were mediated by self-esteem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on ability of self-esteem was weake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身心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尊量表、信赖他人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编身心适应量表对重庆、四川、浙江24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依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2)男、女生父母依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一年级的身心适应水平显著好于其他年级;(4)身心适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5)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身心适应有积极影响;(6)父母依恋以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对身心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结论:父母依恋首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然后通过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对身心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