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虞俦次韵唱和姜特立《糟蟹呈虞察院》的二首诗作,被姜特立编入诗集《梅山续稿》之中。虞俦的二十四卷本《尊白堂集》已久佚,今传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六卷本《尊白堂集》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均不存上述二诗。不过,二诗却因被姜特立编入《梅山续稿》而保存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2.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从宋时起即有“分人本”和“分类本”两大版本系统流传。安石原本及是选初刻——元符戊寅杨蟠刻本,应该皆是“分人本”。杨刻后“分人本”的流传情况如下:南宋初年抚州重刻本源于杨蟠刻本,今存卷一至九。乾道己丑倪仲傅刻本源于抚州重刻本,今已不存。康熙庚辰,宋荦从徐乾学处借得宋椠残帙八卷,即授门生丘迥“依旧式重梓”,是为丘迥残刻本。黄丕烈认为丘迥残刻本之底本即同抚州重刻本。宋荦后又得一全本,命丘迥补刊十二卷,是为康熙甲申丘迥全刻本。何焯云补刊十二卷之底本为“书迹类明初人”的抄本,此抄本应源于倪仲傅刻本。四库本、《昌平丛书》本、清末石印本、商务印书馆仿古活字本以及20世纪的多种标点本皆源于丘迥全刻本。“分类本”乃后人重新改编杨蟠刻本而成,宋以后未有版刻,今仅存南宋初年刻残帙两部: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存卷一至五、卷十一至十五,凡十卷;一藏国图,存卷九至十六,凡八卷。静嘉堂藏本与国图藏本为同版,皆有修补痕迹,前者印刷时间略早。国图藏宋刻孤本《丽泽集诗》卷十五亦从是选“分人本”选录38家62首。此外,还有南宋时少章评批本和元仇远《批评唐百家诗选》,版刻情况不明。  相似文献   

3.
赵昌文 《文教资料》2001,(2):131-133
《史记索隐》 30卷 ,唐河内司马贞撰 ,明崇祯十四年( 1641)毛氏汲古阁覆北宋大字本 ,单行本得以传世。《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云 :“此单行之本 ,为北宋秘省刊版 ,毛晋得而重刊者 ,录而存之 ,犹可见司马贞之旧。”贺次君说 :“今以此本所出正文与唐人写本及北宋残卷比勘 ,信为北宋之遗。其注文多胜于南宋诸本。” (《史记书录》 ,页 4 0 ,商务印书馆 1958年版 )毛晋重刊 ,曾加以校勘订正 ,然其所据何本不得而知 ,现在只能粗知是唐代抄本。笔者曾以单行本与中华书局标点本《索隐》相对校 ,发现 4篇侯者年表的注疏体例很特别 ,兹以陋见就正…  相似文献   

4.
《蜕庵诗集》是元人张翥的诗集。《蜕庵诗集》的源头为张翥本人的手稿,卒后其稿为大杼编次而成手抄本。《蜕庵诗集》的版本,按卷数分类有四卷本、五卷本、两卷本及补遗一卷、不分卷本。有稿本、抄本、刻本几种版本传播。四卷本最为流行,主要有刻本、影印本与抄本三种;五卷、两卷、一卷本主要为手抄本。  相似文献   

5.
宋庠、思悦是有宋一代最早对《陶渊明集》进行系统整理的学者,然关于宋庠本、思悦本陶集的卷次、编刻情况以及它们与现存宋刻本陶集的版本源流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许多相沿成习的误解。研究者大都据思悦“宋丞相刊定之本”的记述,认为宋庠曾刊刻陶集,宋庠本陶集是已知最早的陶集刻本,今天存世的几种宋刻本陶集均源出其本。仔细考察历代典籍中“刊定”一词的用例,结合宋庠所编陶集在北宋社会的流传情况,可知宋庠本陶集实为抄本陶集,并未付梓印行。现存宋刻本陶集主要从思悦本陶集而来,这可从收录作品的数量、卷次编排、编纂体例等方面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
三陇方志见知录张令瑄(续上期)庆阳府志二十卷四册存原刊本明嘉靖三十六年庆阳王福纂此志《陇右方志录》列入佚目,今见甘肃省图出馆由中国科学院缩影卷,(惜以令限于视力,未能卒读为憾)庆阳府志续稿十四卷二册存油印本公元一九六一年庆阳杨景修著一、舆地:沿革、疆...  相似文献   

7.
粤诗总集是研究岭南诗歌的重要资料,根据《四库全书》系列丛书及《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书的著录,考证出现存最早的粤诗总集为明代谈恺《广中五先生诗》二卷,为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此后重刻数次,大致还有十种左右版本,如明嘉靖乙丑(1565)陈暹《广中五先生诗选》二卷附汪广洋诗五卷,明嘉靖隆庆间刊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广中四杰集》,明崇祯丁丑(1637)葛征奇《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琯朗《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乾隆戊辰(1748)一篑山房本、《四库全书》收清抄本《广州四先生诗》四卷、清嘉庆间刊罗学鹏《广东文献》初集卷之九至十四《南园前五子集》、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陈氏樵山草堂刻本《南园前五先生诗》五卷《南园后五先生诗》二十五卷附刻南园花信诗一卷及现代整理本1990年梁守中、郑力民点校《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可见其影响之大。广中五先生即南园五子,开岭南诗派风气之先,自此之后,粤诗总集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敦煌本《高适诗集》考述张锡厚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701—765年),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南)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①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旧唐书》卷111本传谓:“适少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  相似文献   

9.
李俊 《文教资料》2007,(36):44-45
文章通过比较宋陈景元补遗《列子释文》中的异文与今所传北宋本《列子》,从而得出《列子释文》所参考的一种《列子》乃宋景德中的国子监本,即今所见四部丛刊所影北宋本《列子》的祖本。《列子释文》所据本则是唐本。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诗集系由北宋人陆续搜求编次刊刻而成,时间不晚于庆历元年(1041),有《李义山诗》、《李商隐诗集》、《李义山集》三种不同名称之版本,今均不存。根据对流传的各种版本详细比勘和有关记载,现存李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即《李商隐诗集》三卷本系统,《李义山集》三卷本系统,季沧苇抄本、朱鹤龄注本及《全唐诗》的三卷本系统,明代分体刊本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从今存宋代儒家经书版本实物看,宋代经书版本的文本类型,大体可分为白文本、经注本、单疏本、注疏合刻本四类,其中经注本又可划分为单经注本、经注附释文本及重言重意本三类;注疏合刻本又可分为不附释文注疏合刻本与附释文注疏合刻本两类。  相似文献   

12.
《新安志》自宋代罗愿修纂后即有刻本问世,元明清皆有翻刻,而现传的古代刻本基本上是清代的。在清代的4个刻本中,康熙、嘉庆、光绪皆为民间刻本,乾隆本是官本。康熙翻刻明万历本,光绪本又翻刻康熙本,流传甚广,形成版本流传系统的重要一支。嘉庆本也为民间坊刻,以宋本为底本,并参校康熙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乾隆本为四库采进本,馆臣抄写,相对独立,虽有四库全书的通病,但总体质量不会太差,且还有优于它本之处。  相似文献   

13.
李纲是南宋抗金名臣,以忠诚义气炳然史册。他著述甚富,诗文留存也较多。建炎二年,他被谪移万安军,于是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海南之行。虽然路途艰难,所经之地也多荒绝之乡,但李纲却以平静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一折磨。他一路上作诗近百首,绝少悲怨之气,却多忧国之泪,呈现出雄健光明的风格面貌。李纲诗歌的忧国情怀与刚健之气开启了南宋爱国文学的先声,成为南宋文学的最强音,有力推进了南宋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吴子良是南宋后期的文坛名家,是宋代浙东文派“叶适一陈耆卿——吴子良——舒岳祥一戴表元”一脉辞章之学谱系中守先待后的关键人物.其“为文大要有三,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的文论观点,主张“理”“气”“法”的兼备与融通,既是对当时质木无文的道学文体、文过其质的科举文体等文坛浊流的涤荡,更是对古文优秀传统的弘扬.吴氏为文事理、文气、章法兼具,在南宋后期上承叶适、陈耆卿,下启舒岳祥、戴表元,师徒继踵,薪火相传,代表了宋文发展的主流,捍卫了古文传统的清流,在散文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道藏》本《通玄真经》的释音有着很高的语料价值。藏本、宋本、铁华馆丛书本三个版本虽略有出入,实出同源。唐徐灵府《通玄真经》音注内容具有多样性特点。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在音注方式上是对徐注的继承和改作,明显地带有自身的特点,但又非囿于吴地方音,反映了宋元时期以通语作注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7.
“哩”是唐代出现的语气词,最早写作“襄”,随后又有“里”、“俚”、“哩”等几个不同的书面形式,而以“哩”最为常见。学者多认为“哩”的书写形式出现于宋元时期,通过比较宋元明时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白话文献可以认定,”哩”应该是明代才出现的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最早的<庾子山集>20卷,成于庾信生前的北周大象元年(579),由宇文逌编辑.<北史>、新旧<唐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均有20卷本的目录记载,<隋书>及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则有21卷的记载,但原本已佚.流传至今的有明清以后学者编刻的14种版本,分为相同的、有较肯定影响的以及有不完全肯定影响的三种版本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重要的“苏门”文人。他一生的心态曾有过两次重大转型,由早期的用世心态转变为自通判原州起膨胀的悲剧心态和由悲剧心态转变为晚年的庸常心态。这三种心态各是以其权力意志、意义意志和闲乐意志为内驱力的。这三型心态是他一生中各阶段行事为文的心理基础,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后人对其人格褒贬不一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常见的数字连接词有"又(有)、单(丹)、零"。"又(有)"主要用于上古汉语中;"单(丹)"最早见于唐代,存在但并未用于专业的数学著作中;"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专业数学著作中,在明清时期进入口语,并开始替换"〇",出现在专业的数学著作中,经历了由行业用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