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旻 《新闻记者》2001,(10):42-44
在世界杯预选赛亚洲足球十强赛开赛前夕 ,中国新闻界爆出特大新闻 :湖南《体坛周报》老总怀揣300万元人民币 ,南下广州“策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足球》报年轻女记者李响跳槽。据说 ,这300万元只是李响3个月的薪水 ,可谓中国新闻史上闻所未闻的“转会”天价 ,一时激起轩然大波。李响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我和李响非常熟悉 ,她的确是一个聪明、好学、勤奋的女孩 ,但决不是传说中的美女 ,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善于交际。她真的只是一个平凡女子。无怪乎很多不熟悉李响的人前几天看了上海东方电视台《唐蒙视点》的节目 ,惊呼 :原来…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李响,是从今年早些时候这位效力于广州一家足球专业报的记者跳槽到湖南某体育报开始的。她带给受众的是一则临时转会费高达150万元的消息。再后来我们才注意她的文字,打探她的行踪,竖起耳朵细听知情者有滋有味叙述着“李响米卢零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这一名词的出现,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民生新闻的走红,也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标志,就是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和北京台《第七日》的走红。  相似文献   

4.
2001年,中国足球界和新闻界从来没有这样热闹和嘈杂过,一个叫李响的足球女记者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感慨和谈资。当然,这个话题是与中国足球有关,与十强赛有关,与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有关,也与中国新闻媒体的惨烈竞争有关。李响俨然成了当今最走红的足记明星。 李响的出名,先是缘于在新  相似文献   

5.
有着中国“足球第一女记者”称号的李响出版了名为《零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的书,全面披露了米卢从执教中国队到中国队打进世界32强这一年多来中国足球的沧桑巨变。李响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好吧,我试试 李响,北京人,1990年考人北京大学英语系,5年后在北大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后加盟广州日报。一个相当偶然的机会,李响走进足球记者的行列。2000年初,李响报道完埃及千禧年音乐会回到广州后不久,一天上午,她从外面采访归来,一头冲进电梯,准备回办公室赶稿子。一抬头,她看到了总编辑何向芹…  相似文献   

6.
江芳上学了。一句平常的话语,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新闻采访故事。寒门才女江芳带着社会各界近4万元捐款圆了北大梦,其间新闻报道起了作用。我也从中琢磨出做好新闻报道的一点体会。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都时刻关注着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从中发现新闻线索,寻找有价值新闻。去年8月14日,汉川一中女生江芳以理科655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上大学的缴费单上写着,每年的学费8500元,她录取的是医学部,学制七年,本科硕士连读,读完北大仅学费就需要6万元。她家一贫如洗,就连去北京上学的路费也不知道哪里去借,全…  相似文献   

7.
刘连军 《视听界》2002,(6):85-85
近日,从“湖南知名媒体大型招聘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贯保持低调的广播媒体,开出了年薪20万元聘一名时政评论员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价码。此前,湖南电台交通频道还开出了年薪8万聘请首席主持人的消息(中国青年报5月28日),使得并不寂寞的媒体湘军人才争夺再起硝烟。说实话,年薪20万元,严格地讲不算是新闻。对于三个月100多万的《体坛周报》的李响,《当代商报》年薪百万求ECO,甚至有些媒体正常的收入也已经接近此数,这的确算不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史占旗 《传媒》2002,(1):14
不久前,听到了两则关于报人拿高薪的消息。一是某报社体育女记者李响被另一家报社挖走,承诺年薪为一百万元以上。二是一家都市报职工年终拿奖金同样也是百万元以上。当然后者不是年薪,而是年奖。 笔者不清楚,报社给李响约定的薪金标准到底是“年薪”,还是一年下来薪金的总额。这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云南省景洪市国营东风农场十四分场六队的业余报道员。自1990年以来,就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能为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指点迷津,是我们写作的良师益友:她介绍新闻作品的采、编,评析稿件的优劣,传播新闻业务知识,成为我们的好老师。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自费订阅《新闻与写作》,在她的帮助下,我们采写的新闻报道已被各类报刊、电台采用150多篇,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取得这些成绩与《新闻与写作》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为此,在2002年的报刊征订工作中,我毫不犹豫地首先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10.
记者,不只是写稿王绍据1995年3月28日,闽东日报一版头条刊登我来写的新闻特写《50万元贷款落户记》,此稿获1995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1996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中福建报刊类唯一获奖的一篇作品。许多同仁要我就此稿的采写过...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13.
我们相识在军报招待所,因为是同行,且又同在胶东半岛服役,所以交谈起来话很投机,通过相互交谈、了解,他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人特实在,且勤奋好学。于是前发起我们想写一写他的念头。他就是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照的某海防团战士报道员李冠荣。已入伍9年的李冠荣初稿报道时,只知不停地学,不停地写,总想某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变为飘着油墨香的铅字。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草稿塞满了床头柜,报刊上仍然不见他的名字。对此,常有人给他开玩笑,说他不是搞新闻的料。他却暗中为自己鼓足了劲: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他听说驻地工…  相似文献   

14.
第一、要比一般新闻更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要在了解整个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把最能表现主题,色香味浓的事实截取下来,以小见大,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描写最突出的部分。 第二、要善于运用视觉材料,也就是通过可感、可见的事实情景,加以形象地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就是用这种手法写的新闻范例,文中用了“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  相似文献   

15.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世界,就是著名影星、超级名模、体坛皇后或者走红歌星.每年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上千封情书的人恐怕也不多。可在意大利就有这么一位绝代佳人.她不随年华的消逝而苍老,也没因岁月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她永远是人们心中不老的情人和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她就是莎土比亚剧作中最著名的女主角朱丽叶。  相似文献   

17.
一、冯金声其人年已72岁的冯金声幼时读过几年的私塾。20世纪70年代初,因他有些文化,村里让他当上了学习读报员。1971年的一天,他比着报纸上新闻稿件的样子写了一篇《毛主席著作需勤学》的稿子。不久,此稿在《南阳日报》上发表,报社还给他寄来了0.9元的稿费。顿时,冯金声居住的好庄村热闹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冯金声上报纸了。也就是这篇小稿件,引导着冯金声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冯金声写新闻一发而不可收。30年来,他常常利用农闲时间走东串西去采访,深夜孤灯驱寂寞。他先后在《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7,(3)
这些外国名记者何以令人崇敬?■文/上海·周胜林一、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今天的新闻,也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写的,是时代的史书。记者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历史学家。优秀的新闻记者,总是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写新闻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一个范例,三十...  相似文献   

19.
纪实新闻,通常也称特稿或大特写,是近三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闻文体。它介于新闻与文学、报纸与杂志之间,融新闻、故事、传奇为一体,是离广大受众很近,并对受众能形成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一种新闻传媒工具。纪实新闻这株新闻百花园中的新秀,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引起媒体和受众的关注。那么,纪实新闻独特的魅力是怎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