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力自1965年随着学习型组织的提出缘起于管理领域,后被迁移到教育领域,主要研究教学中如何构建学习者的学习力以促其有效终身学习。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全面梳理了近八年来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主要成果,分别从研究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对学习力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学习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学习力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佩卿 《教书育人》2011,(30):75-77
"学习力"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系统力学创始人佛睿斯特在1965年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领域。近年来,学习力被引进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对学习力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学习力作为一种潜能,它蕴藏于人脑中"[1],是"蕴含在主体内部的能得以开发与培养的终身学习之力"[2];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提升学习力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心智,帮助学习者掌握有效的终身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对于学科教学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途径,可以为信息技术学习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4.
学习力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部分成果,但在实践领域还未形成完善的学习力提升的策略和实践方案.文章从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探究高职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基于高职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英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操作,使学习力的提升从抽象走向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学习力是人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学习力决定学习质量.对职业农民学习力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水平,还可促进个人成为有主动学习意识的终身学习者.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构建职业农民学习力理论模型,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职业农民学习力度量表.以长沙广播电视大学直属教学点和四个站点519名职业农民为被试,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职业农民学习力现状和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在学习力五个因子上,内驱力、策应力、认知力和转化力表现良好,顺应力表现一般,学习毅力和坚持性较差;在性别、年龄、学习层次、专业、区域、学习重视程度等方面呈现显著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学习支持服务,提升学习品质;提升克服干扰与困难的品质,坚定学习意志;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肖靓莎  彭希林 《文教资料》2009,(14):223-225
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思想,在教育领域,呈现了多种形式的优秀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力的问题分析,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移动革命的时代到了,随着移动设备性能的增强和普及率的提高,移动学习必将会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事实,主要介绍了移动学习领域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移动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三力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力"这一新开拓的研究领域,从实现人的发展这一原点出发,寻求重构我国学生的学习生成发展之路。学习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为揭示学生学习、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成长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为学校教育改革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学习力与学生发展研究,是推进中国基础教育走向深层次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已经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学分银行制度在各国教育领域的普遍实施。笔者作为2011"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的组织者之一,有幸参与了本期研修班的全部学术活动。本文概括了本次研修班研讨的主要内容,以期对我国的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作为21世纪一个重要的发展工作体系,在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工作领域中的使用越来越多.基于此,以二十年来中国教育领域胜任力研究为视角,深入探讨校长胜任力的模型建构,教师胜任力的模型建构,教师胜任力与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胜任力研究趋势及局限,以期完善教师胜任力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