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各科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3年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先后颁布.教育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纲要”“新课标”的视野下,中学学科教学原则也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七条新的教学原则:即,重视科学素养与强调人素养相结合,强调教师主导与强调学生主体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遵循学科学习规律相结合,强调智力开发与强调非智力开发相结合,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课堂学习与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与强调培养创新能力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基本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和实施可归纳为“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立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文价值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体现,强调教育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培养拔尖人才;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自我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辩证关系,主张“心物合一”,始终保持人的主体性和超超性。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否能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发展性和主体生成性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正在走失,学习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实际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力与话语权力;要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早先就知道著名的“市长教育家”朱永新,有幸在2005年4月听了他的报告,感受了他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会让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他为新教育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和前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为什么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包含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部,它是一个大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为什么强调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学生的一切,新教育实验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金兰 《教育探索》2003,1(7):25-27
孔子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视人的素质的教育模式。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思想,含有朴素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思想;“六艺”与“六书”教育,反映了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为了塑造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君子人格;启发式教学与注重知行统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个性教育的潜能发展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①我们提倡的个性教育是在重视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因而潜能发展原则就成为实施个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本文拟就这一原则的含义、特征、运用要求做一探讨。 一潜能发展原则的 含义及其特征   潜能发展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承认…  相似文献   

8.
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契约--诚信”教育与“平等--民主”教育、“尊重个人--社会合作”教育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新道德教育的基础。实施“诚信”教育应遵循下列原则与方法: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 孩子行为过程和手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中。“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主体论,应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教育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以人为本”是指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人的本性发展服务的,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标志的。教育以人为本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成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执政理念,也是“两课”教学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以人为本的前提;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实践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强调技术而忽视学习者感受与体验的“器物”性质,引发了教育者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形成教育价值与教育现实的撞击。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提倡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而更注重培育人的精神、关注人的发展。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疑是提高人的主体性,而教育中的很多因素却可能影响人的主体性实现,其中课程因素尤为重要。学科性课程以学科建构为特征,坚持“知识中心主义”的原则,漠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使其主体性难以实现;研究型课程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为宗旨,一切以学生发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原则区别第一,性质与功能的区别。“应试教育”是选拔教育,强调选择功能,注重挑选人,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强调发展功能,注重全面发展人,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第二,思想与观念的区别。“应试教育”无视人的身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一、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变化.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二、真正的关注学生,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四、三维目标有机整合.改变课程偏重书本知识和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张晨晨 《文教资料》2013,(33):167-168
地方大学应消解学术型本科和职业型院校“学科体系”与“实践体系”二元对立课程模式,建构“知行一体”特色课程体系。“知行体系”课程兼容科学性和情境性原则,重在基于建构性原则,重构课程内容的序化标准。强调将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结构,还原为行动体系中的生成结构,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2  
本文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比较研究,结合国际教育 界的“行动研究”理论,提出以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 其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即以实践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并在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过程性和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能力。并提出建立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说是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8.
当前哲学教育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强调坚持哲学的客观性原则和实践精神,让每个人在创造中寻找人类发展的新价值,从中实现个体自身价值;以研究社会和人生重大现实问题为主,并与人的日常实践行为和生活意义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凸现哲学的概括、批判和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一、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教学原则 一是体现实验的基础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二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加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三是强调教学的探究性。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四是注重“三维教学目标”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强调技术而忽视学习者感受与体验的“器物”性质,引发了教育者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形成教育价值与教育现实的撞击,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不宜仅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而要更注重培育人的精神、关注全人的发展。新教材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