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藉由翻译西传是学界鲜有问津的问题。本文从中国音乐典籍、儒经乐论的西传、音乐民族志以及中国音乐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中追寻翻译的踪迹,并由此梳理国乐对外译介史,指出译者的认知水平、身份与动机、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中国传统音乐译介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应依靠"以史为鉴,主动译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晚清传教士翻译活动频繁,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译介活动的客体、主体、翻译策略和语言转换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传教士译介活动的特征,并根据Lefevere的翻译操纵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观念三个方面对传教士译介活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天路历程>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西方长篇小说,它的中文译本超过了30种,其中以宾为霖的译本影响最大.他的译本并非是最早的,却是第一部完整的并被公认为是最佳的译本,版本最多,在中国读者中也最具影响力.论文所关注的是,身为传教士的宾为霖在翻译此书时所采用的一些特殊策略,宾为霖译本的特点、流传,以及在宾为霖译本的影响下,<天路历程>这部宗教小说如何被中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理雅各传教士身份与翻译家身份的交叉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翻译家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的翻译实践中找寻中国宗教的神圣性。他在阐释中国经典时采取的不同策略显示了译者作为翻译家兼传教士双重身份的交叉性。译本中频频出现"直译加注"的现象向我们表明了一位学者型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而本着对传教事业的忠诚,也为了让他的译本读者能较好地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时诉诸于"心灵沟通"翻译法也是他作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直译的方式,而传播宗教“福音”的目的则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意译的方式。而直译和意译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并非决然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成熟的译本。  相似文献   

6.
传教士出身的汉学家自明末利玛窦以来不计其数,然而像苏慧廉这样在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中影响深远的汉学家并不多。苏慧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及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宗教经典研究及翻译领域。苏氏早期的汉学研究是直接服务于在中国的福音传布,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会通;后期的汉学研究则透过著书翻译和讲座,促进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佛教的西传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明朝时期传教士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及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事件。传教士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来华传教士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及西学东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教士在传播宗教教义的同时也通过译介的方式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论等带入中国,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蒙学要籍《三字经》很早就受到西方关注,留下了诸多西文译本,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三字经》西传过程中,来华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耶稣会士罗明坚完成了《三字经》的第一种拉丁文暨西文译本;《三字经》的早期俄文译本均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布道团的随班学生完成;马礼逊等来华的新教传教士推动了《三字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同时,来华传教士们完成的《三字经》西文译本大多起到了汉语教材的作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9.
罗慕士的《三国演义》译本对儒、释、道宗教词采取直译或直译+注、意译和替换等方法。罗译本是公认的异化译本,但书中宗教词的翻译是归化(意译和替换)占上风。罗译本宗教词的翻译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当前的典籍英译中,译者不可一味追求原汁原味,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否则"译犹未译"。同时提出典籍文化词语英译中术语规范可以提高翻译中的文化传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1880年德国神学家、翻译家及汉学家维克多·冯·施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出版了历史上第一个以中文原文为母本《诗经》德文译本,因其文学及文化价值得到德国汉学界及文学界的高度赞扬。本文从考察施特劳斯译介《诗经》的动机入手,从翻译学视角剖析施特劳斯译本在结构、底本依据、韵律、修辞等方面的诗歌翻译策略,探索施特劳斯《诗经》译本的文化价值,并考据其在《诗经》西传德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作为乔伊斯的成名作,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译介热潮,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金隄以及萧乾、文洁若夫妇的两个译本。在比对金译本和萧译本翻译策略的同时,着力探讨萧译本最终获得更广泛关注的文本外因素。通过比较发现:其一、萧译本获得成功,其流畅的翻译策略因为更贴近读者而获青睐;其二、除了译者本人的贡献,读者、发行商、文学评论家共同参与,将翻译活动推向高潮。翻译活动不仅仅是文本生产,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学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13.
晚明天主教入华,传教士与中国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展开对话。天主教传教士为宣扬教义,采取"补儒易佛(道)"的策略,促使中国天主徒亦将道教视作对立面。中国天主徒出于宗教信仰,撰写护教著作,严厉抨击佛道二教,甚至较来华传教士的态度更为激烈。然而透过争斗的表象可以看出,天主教与道教最初的对话是传教所需,且有其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天主徒信仰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晚清翻译家辜鸿铭在翻译实践中"中学西传"、"西学东渐"并举。本文以辜译《痴汉骑马歌》为译本,论析其"灵活对等、辞气相副"意译法的具体运用,兼及分析辜氏翻译思想、实践活动与翻译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借此拓宽学界研究辜氏视角,并深化之。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既集中反映了跨文化交际的各种障碍,也是译者创造性翻译方法的具体表现。《兄弟》德译本中语言、社会以及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是《兄弟》实现成功译介的重要因素,也为推进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16.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西传”的时代要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典籍的译介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有着较为突出的战略意义。通过梳理中医典籍译介传播史可以发现,中医典籍译介历史悠久,但是译介篇目较为局限;中医典籍翻译研究视角较为丰富,但是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体现跨学科属性;中医典籍翻译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相关语料库建设和人才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翻译地理学的相关研究视角,特别是宏观的翻译方法指导层面,中医典籍翻译可以进一步在翻译过程的“名”中体现中医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实”。  相似文献   

20.
自1831年第一个《千字文》英文译本问世以来,已经出现了27种《千字文》英文译本,纵观《千字文》英译二百年来的历史,译者身份、译者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译者身份上,《千字文》的英译者先是以传教士等身份的外国人为主,近来的译者则以中国人为主。翻译目的上,早期译者注重通过翻译《千字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近来的译者则通过翻译《千字文》对外传播译介中国文化。翻译策略上,早期译者不重视《千字文》的诗学特征,近来的译者则力图再现《千字文》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