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文拟从《等待戈多》中所揭示的人类生存图景为中心,从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他人三层最基本的生存关系入手揭示了“等待”的意蕴,即以等待对抗虚无正是人生的顽强姿态,以过程消解结果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贝克特二战后的作品中开始呈现政治意识,在他的二战后创作的戏剧《等待戈多》中含有丰富的伦理内涵。文章用文学伦理学的方法分析《等待戈多》荒诞背后体现的政治伦理。剧中体现的政治伦理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波卓"为代表的统治者身上的自私,无情,虚伪的非理性伦理;其次是非理性政治伦理下造成的身份迷失和精神虚无;最后是对于无私,正直,真诚的政治伦理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著名的悲喜剧,作为在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的流派,荒诞剧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本文将从情节,语言,意识三方面来分析该剧的荒诞性特征,以此说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生的虚无和生活的荒诞。  相似文献   

4.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  相似文献   

5.
《等待戈多》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人的行为从而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被异化为荒芜寂寥的荒原,这是精神虚无的象征;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语言也退化成两个流浪汉一系列机械、毫无意义的重复与符号。这是贝克特对失去精神支柱的现代文明的"否定",将无力自救的西方现代人试图寻找出路异化为"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象征性的角度分析《蒹葭》与《等待戈多》,又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分析这两个作品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重点描写,从而对《蒹葭》和《等待戈多》产生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生动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本文试图从加缪的荒诞哲学角度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内容及成因,从而揭示主人公的等待看似荒诞,但其本身就是反抗,就是西绪福斯式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等待戈多》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意旨被广泛而多样地理解,而非造成我们曾经认为的巨大困惑。多样化的阐释成就了《等待戈多》在荒诞派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但同时也使阐释的尝试本  相似文献   

9.
书目     
<正>《等待戈多》【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著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条荒凉的路,一个小土墩,不长叶子的树下,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戈多,甚至压根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们只是在等待,为等待而等待。故事实在荒诞至极,"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却又令人深思。一直不露面的戈多,若有若无,说来不来,他似乎能救人脱离苦海,可是戈多永远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股锐意向西方当代戏剧艺术学习的先锋潮流,其中包含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其众多戏剧作品为当时中国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所熟悉、借鉴和模仿。戏剧作家高行健正是在此潮流的驱使下创作了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形式相似的戏剧作品《车站》。对《车站》的出现戏剧界向来褒贬不一,但综合分析,它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创作层次、背景和意义以及剧中人物设置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这需要对《车站》与《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主题作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周华 《文学教育(上)》2011,(23):142-143
荒诞派戏剧并不是没有主题,它的主题就是荒诞。本文对"反主题"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进行对比分析,从题材、情节、人物、主题这四方面进行解读,表达二战后人们的那种信仰缺失,对社会感到无望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中外对戈多的解释纷纭众说,但因个人境遇、学识、视角等差异,任何一种说法都难以征服所有人。理解戈多的象征意蕴,可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去寻找比较切实的解释。对戈多的等待实际上揭示了"上帝死后"西方人的精神状态,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基督教信仰的反叛,另一方面人们又寄希望于新的信仰。由此可见戈多与上帝既有不同又有相似性,或者说戈多就是类上帝的救赎者。  相似文献   

13.
《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没见过的戈多。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不清楚为何等待,只是一天天地重复“在等待中失望,在失望中等待”的闹剧。戈多究竟是谁&作者贝克特说:“我也不知道戈多是谁,要是知道,我就在戏里说了。”有人认为戈多是上帝,是救世主。老师则说戈多根本不存在。这些看法各有道理,而我却持有不同的见解,难道戈多真的就是如“上帝、救世主”般虚幻飘渺、遥不可及的“非人”吗?真的就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造出来的“幻影英雄”吗?在我看来,戈多是存在的,而且并非遥不可及,其实戈多很近,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  相似文献   

14.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台,并因此而引起大众及批评家们的关注。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也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贝克特的国籍,人教版必修③说“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岳麓版却说“该派……开山之作是法国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同教材对贝克特国籍的说法不一?哪种说法正确呢?  相似文献   

16.
胡敏 《海外英语》2013,(3X):205-206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给人的印象是剧情简单,人物形象单一,台词单调且杂乱,道具简陋粗糙。而贝克特正是运用这些来生动展现了当时复杂社会的缩影,深刻揭示了人类面临的普遍生存状况:虚无和不确定,缺乏交流和时间感,繁琐和单调。贝克特正是以简约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现代人生之无意义和荒诞性。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角度看,《等待戈多》突破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人存在的虚无与绝望。这部看似不和谐的荒诞剧,却以荒诞的形式直喻荒诞的内容,以荒诞的主题展示真实的人生,达到形式与内容、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统一,体现出不和谐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的标志性作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作品。重读经典剧作《等待戈多》,它诠释出了具有矛盾性和不确定性的主题意蕴,用荒诞的手法表现出一次次等待中的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反传统的戏剧,关于它的反传统倾向在许多层面都有表现,如它对西方传统宗教信仰的反叛,以及它实质上与基础教传统的联系。文章认为剧作者更期望人们重拾信抑,重新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20.
等待戈多这个意象已经逸出文学的狭小范围,成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等待戈多》在西方文学史也是现代主义文学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说它是整个文化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