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现代化大潮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神话象征世界的失落。陈贞的部分诗歌,正是以象征秩序的消逝为一种看的参照,在关注日常化叙事和个体性叙事的基础上,对失去了传统象征魅力的描述对象重新赋予新的隐喻。与此同时,在质朴而客观的陈述态度中,陈贞诗歌也以对现代性的认知和批判为契机,引导我们思考世界是如何被去象征化的。  相似文献   

2.
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相似文献   

3.
食指是朦胧诗的先驱者,由他开创并启示后来者的不仅是他诗歌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个体意识觉醒与现代艺术手法),还有与之水乳交融的古典情怀。食指自幼深受古典诗词浸染,兼以时代政治抒情体式的调和,造就他诗歌中弥足珍贵的诗美品质:古典情怀。抒情传统、意境阐发、古典体式(听觉艺术)是食指诗歌具有古典情怀的三个层面,其对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值得重视,给当下众声喧哗却秩序混乱的诗界以警醒。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小说化倾向。这些小说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诗歌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异彩纷呈的故事叙述者,以谈话形式开头以及在诗歌中引入各种不同的文体等。同时,狄金森的诗歌还反映了底层社会现实,展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前途命运和未来的深度思考。狄金森诗歌中的小说化倾向充分体现了她的叙事能力和驾驭各种文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文化中国"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一是借助中国神话和历史展现民族精神、追求史诗品格;二是从中国文化原型中汲取艺术精华,反思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三是通过对古典的"重写"或"改写",实现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同时借鉴和化用古典诗歌意象,坚守中国抒情传统路线,重铸古意,想象乡愁,再造古典世界。这三个向度都体现出台湾诗歌鲜明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诗歌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重点是因为古典诗歌鉴赏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一个学生的诗歌素养也是其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无论是对学生面对的高考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化美为媚"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在诗歌当中,通过运用拟人、比喻、捕捉事物动态的瞬间、展示自然景物的发展变化以及锤炼动词等方法,可以"化美为媚",展现事物的动态之美,增强诗歌的艺术性,从而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网络诗歌论     
在网络这一名词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时候,网络诗歌也日渐成为9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块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众多的诗歌网站和网络诗刊争奇斗艳,构成了网络诗歌在90年代特别是在近两年的异军突起,与传统诗歌齐头并进的局面。网络诗歌在这个不可避免的网络时代里,即拥有它本身的、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的异质,同时也与传统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网络诗歌活跃的外在形态分析网络诗歌的特性,它的利与弊以及发展前景。对90年代的网络诗歌做一个简单的“透视”。  相似文献   

9.
王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50-151,186
"陌生化"是一种把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不平常,从而增加新鲜感的艺术手法。古今中外,诗人通过改变日常语言惯常化的状态,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东西"陌生化"。"陌生化"适用于诗歌创作,同时也适用于诗歌翻译。在考察中外诗歌"陌生化"现象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诗歌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能再现诗歌韵味,给读者焕然一新的艺术感受,同也丰富了译入语文化。  相似文献   

10.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修辞格,"移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应用。从修辞的角度出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移情"方法分为四类:即拟人、象征、寄情于物和身与物化。  相似文献   

12.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典诗歌最早形成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并形成与新诗相链接的趋势,这就是古典诗歌从松散走向格律化又向非格律的松散化发展。正因为有了这种发展,才使得古诗与新诗顺利地对接,甚至将在今后一定时期相互融合,形成诗歌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15.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性特征与穆旦诗歌嘻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理性抒情"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融上。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意象在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思维中拥有重要地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与《周易》的卦象理论一脉相承,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古典诗词的意象生成与《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是对《易经》中取象思维的继承与超越。以具体诗作为例探讨古典诗歌意象与取象思维的关系,对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林庚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富于"画面感",这来自于诗歌画面意象、色彩、切换与流动艺术的运用。意象上,林诗借助意象现代性的象征含义以古典画面酝酿出现代性阅读体味;色彩上,林诗凭借色彩的暗示性拓展了诗歌的深层次涵义;切换与流动上,林诗展现出独特的诗思跳跃、流转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语言源于日常语言,它灵活多变,涵义丰富.同时,它又因诗人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具有显著的艺术性和变异性."前景化",作为诗歌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诗歌赏析和理解的过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通过举例分析"前景化"的概念及类型,"前景化"与变异的关系:"前景化"与显著性的关系,"前景化"对于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线索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信念和优美语言的一种结晶体,对当代中国广告语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典诗歌在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对当代广告语的创作产生影响的同时,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对当代广告语的创作内容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以正面为主,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存在。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运动中的自由与格律问题的产生缘起及其发展,总结了诗歌文体发展中存在着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诗歌的未来文体规范是格律诗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