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一、掌握玻璃纤维竿的技术特性是提高撑竿跳高成绩的关键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一个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其所以复杂是因为撑竿跳高过程是人与器械——竿的作用相互配合将运动员的身体腾至相当高度而完成的。借助于不同的竿子来完成撑竿跳高,竹竿的最高成绩是4.77米,金属竿的最高成绩是4.80米,玻璃纤维竿目前已破6米大关。对比三个成绩可看到使用玻璃纤维竿能使撑竿跳高  相似文献   

2.
世界水平的撑竿跳高运动员所使用的竿子常常重于15公斤,其竿子的硬度能保证承受整个身体重量的需要,握竿点一般在4.85米—4.90米,甚至还要多。一名优秀的撑竿跳高运动员需要5~7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他潜在的水平。为了满足玻璃纤维竿(尼龙竿)的技术要求,一个简单的训练计划是不够的。在全面的训练计划中,50%以上的训练要放在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和专项耐力方面。  相似文献   

3.
自从1962年国际田联承认了使用尼龙竿创造的成绩以来,撑竿跳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成绩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使用尼龙竿技术在国内还没能得到普及。就我省来看,各体育院系的撑竿教学中尚无使用尼龙竿者,各大院校训练队中采用尼龙竿技术的运动员也是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两届大学生运动会撑竿跳高比赛中使用尼龙竿的运动员不足1/5(不包括专业队退役运  相似文献   

4.
1 前言综观撑竿跳高发展的历史过程 ,可以清楚地看到 ,撑竿跳高成绩的提高和撑竿的演变、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表 1)。撑竿在撑竿跳高运动中起着关键和桥梁的作用 ,撑竿的质量和性能对撑竿跳高成绩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撑竿的性能及技术发展的分析来研究如何选竿 ,对于初学者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选择合适的撑竿具有一定的意义表 1 撑竿的演变与运动成绩的改变关系一览表使用时间 (年 )成绩提高 ( cm )最好成绩 ( m)木竿 8986 3.78竹竿 45 994.77铝合金竿 10较小 4.82玻璃纤维竿 40 132 6 .142 研究方法2 .1 文献资料调研通…  相似文献   

5.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尼龙竿是由玻璃纤维做成,长约5米左右,采用环氧树脂加固的园管形撑竿。它重量轻(约3—4公斤),挠度大,弹性好。有效地利用这些优点,形成合理的现代撑竿跳高技术,将导致运动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一、尼龙竿的力学性能(一)形变、“能量贮存”与弹力采用尼龙竿进行撑竿跳高,当运动员将竿头插入插穴时,竿子接受运动员经过助跑、起跳所产生的动量,便会出现明显的力学特性——发生形变。形变的程度大大超过其它竿子(如把长度一样的尼龙竿、金属竿、毛竹竿各一根,两端固定,中间  相似文献   

7.
玻璃纤维竿的问世不但戏剧性地改变了钢竿时代所熟悉的技术,同时也改变了撑竿跳高的运动员的特点。注重实际的教练很快就着手在体操队伍中挑选潜在的选手。他们所寻求的选手需具备下列特点:(1)力量,特别是肩部、腹部力量。(2)在空中旋转时的协调性和机敏性。(3)冒险性。(4)进取心。(5)弹跳速度。体操运动员  相似文献   

8.
支撑阶段是撑竿跳高技术的重点部分,结合水平面、穴斗、横竿对运动员支撑部分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能更清楚地描述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比赛进行拍摄、数据分析、绘制图像,得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部分运动员在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和撑竿距离较远,运动员在推竿前身体重心过早离竿等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引言简单说来,撑竿跳高这项运动就是运动员借助撑竿从地面上跳起来,越过高架的横杆。采用不同种类的竿子,大大促进了撑竿跳技术的发展。远在1855年,撑竿跳运动员使用的是笨重的木头竿子,竿端由金属的三角脚制成,所跳过的高度是3.05米。若干年以后,竹竿开始使用起来,并且在重大的比赛中延续使用了  相似文献   

10.
大量的跳高技术分析,多局限于成功的事例,对试跳失败时的技术评价却很少问津。无庸置疑,研究运动员跳越横竿时的败北原因也是十分有益的,因为正是失败时的技术动作,才能表明运动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对失败的评价应该从横竿开始说起。横竿每次从支架上掉落的方式都不一样,而落竿的不同方式有助于说明运动员动作的错误。一般说来,横竿掉落的情形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1.
我喜爱钓鱼,1984年离休后开始钓鱼到现在整整10年。开始钓鱼用的是一根竹条和一把“放线排”都是自己制作的,现在竹条变伸缩式玻璃纤维手竿、海竿,自动竿样样俱全,惟独“放线排”还是老样没变,效果仍然很好,3~4个小时钓白鲦5~6斤不费劲。 “放线排”构造简单,携带方便,操作简便,别有情趣,但这种钓法很少有人知道,在此,我把  相似文献   

12.
玻璃纤维钓鱼竿 又称为玻璃钢竿、玻璃纤维树脂竿。它是采用玻璃纤维缎纹布,经浴浸环氧树脂、醛树脂、高温固化成形(空心管或实心等体),具有较好的坚韧性和弹性,是钓鱼竿生产走向现代合成材料、工厂化生产的第一代产品。玻璃纤维钓鱼竿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钓竿成形后未涂装前,竿体颜色黄色、棕色。目前国内和部分国家和地区生产的  相似文献   

13.
多少年来,美国一直在撑竿跳高项目上雄踞世界之冠,并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几乎囊括了历届奥运会比赛的金牌,在越过5.70米高度的二十名世界名选手中,美国就占八名。从一八九六年奥运会至一九六八年奥运会,撑竿跳高竞赛的桂冠均落在美国人手中。例如,在一九四○年,美国选手康纳里斯·华麦丹姆使用竹竿跳过4.57米;一九六二年约翰·乌尔赛斯手握玻璃纤维竿跃过4.87米;一九六三年约翰·彼纳尔用玻璃纤维竿跳高成绩为5.18米。在一九七三年  相似文献   

14.
难忘的一跃     
1957年11月17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轻松跳过了1米77的横竿,打破了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妮1956年在墨尔本第16届奥运会上创造的1米76的世界纪录。这是我国运动员首次打破田径世界纪录! 40年前的11月17日,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看台上不时响起掌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郑凤荣轻巧地越过了1米72之后,横竿又升到了1米77,郑凤荣照例量了步点,站在起跑处不时按摩着双腿,不时又瞧瞧横竿。刹那间,她急速向前冲去,起跳脚跨过横竿之后,横竿却掉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三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八十年代,随着撑竿跳高技术日新月异的演变,撑竿跳高的成绩取得了明显的提高,因此使得引入一种新的当代技术成为可能。那种相对低握竿技术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使用金属竿的技术虽然能提高成绩,但却不能象玻璃纤维竿那样充分利用其弹性势能。旧技术倾向于在竿后上手到地面所做的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月20日是个大晴天,气温10~21℃,因家里有事没能起早到江边钓鱼,等处理完家务事已经是10点多了。我急忙背上渔具赶到江边,常去钓鱼的好位置被玩手竿的占上了。我只好到下游一个无人占的小回水浅滩,插上竿架,拿出4把用5.4米玻璃纤维手竿改制的小海竿(5.4米玻璃纤维手竿去掉下边4节粗的,只用上边细的6节,在每...  相似文献   

19.
玻璃纤维鱼竿和碳纤维鱼竿,或二者的合成竿(以下简称玻碳竿)以其强韧、敏锐、轻巧、美观、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优点,深得钓鱼爱好者的青睐。但有的使用不久,便表面起泡,漆膜脱落,竿体变形,最终断裂而“下岗”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水在捣鬼。  相似文献   

20.
费建 《中华武术》2006,(4):51-55
尼龙竿的使用已经有大约40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本文作者维塔利·彼得洛夫(曾执教过男子撑竿跳高纪录保持者布勃卡和2003年世锦赛冠军吉比利斯科)分析了现代撑竿跳高的技术。除了阐述他使用的技术类型以外, 他在自己的执教经验和观看其他世界水平运动员比赛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很多信息。作者强调了一些以往被许多专家所忽视的问题,例如在准备起跳时左手的重要性等等,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本文来源于2004年3月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一个撑竿跳高研讨会。 1961年,国际田联正式批准尼龙竿可用于正式的田径比赛。从此之后,男子撑竿跳高项目的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并由原来的4.80米上升到了6.15米,这个纪录还有望在不远的将来继续被改写。随着纪录被不断打破,人们也积累了很多有关使用尼龙竿的经验和理论认识,得以分析使用尼龙竿的技术特性。尽管人们对撑竿跳高这一项目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个项目的力学原理是一致的。撑竿跳高技术的基本力学原理就是:钟摆原理,即两个钟摆长度的变化(撑竿是第一钟摆,运动员是第二钟摆),两个钟摆的角速度由运动员自身重心到转动轴距离决定。撑竿跳高的技术模型就是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该技术模型的基础是生物力学原理,但是由于个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上的区别, 在这个模型下,个体表现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为了能更好地审视这个技术模型的细节,我们将撑竿跳高分成6个步骤:握竿、持竿;助跑(起跑和途中跑);插穴、竖竿;起跳、摆体;团身、伸展;推竿、过竿。请注意,文章中所讲的技术都是针对右手为上手握竿的运动员。对于左手运动员,教练员必须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