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媒体为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权,改变了新闻编辑传统的工作方式,影响了新闻编辑的专业主义精神,消解了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这些挑战均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技能和知识结构。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应重新建构:定位应从"信息把关人"转变为"信息产品经理",知识结构应从"知识复合型"转变为"行知并重型",编辑技能应从"幕后制作者"转变为"公共论坛主持人",管理理念应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2.
林梅 《今传媒》2010,(11):41-42
"三网融合"时代,媒介经营出现从单一报道向开发资源的转变,具体呈现在对新闻信息的发掘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多重开发和深度分析;媒介管理的创新表现在:从编辑中心制到集成管理制的转变。集中体现为对信息、组织和产品的集成管理。本文对"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诸多创新进行观察与思考,力求为媒介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编辑要善于"借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0,22(6):542-544
在对科研成果评判、扬弃、更新与组织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善于:向作者和审稿专家借"智力",以获得阐释创新信息的能量和增强内在的学术张力;向读者借"识力",以优化编辑创意和修正信息评判标准;向其他媒介借"传播力",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编辑活动的主要过程不能为文化变现服务,一味追求从私人精神产品向社会精神产品的转化.编辑作为社会精神文化大厦的"设计者"、"把关人",要承担起缔造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媒介文化的重任,从而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至将人类精神洒落在宇宙中,成为超越时空、永恒存留的"魂影".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变革与中观层面新闻编辑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的数字化变革带来了新闻业新的运作模式,编辑工作的工具、工作对象、工作方式,编辑人员的角色职能、人员分层、技能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规律、媒介特点、编辑思想等有了新内容.这些变化,使中观层面新闻编辑理论的研究价值得以凸显,目前其研究可从5个方面展开:新闻生产与编辑工具、介质特点与新闻呈现、媒介产品的依存与转换、信息增值与媒介产品开发、媒介的生产组织单元.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在此进程中,编辑业务会发生诸多变革,本文探讨了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1)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2)编辑流程的再造,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3)信息产品的创新,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这些变革,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  相似文献   

7.
论"外审"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阎西林 《编辑学报》2004,16(5):326-328
对同行专家以"编外审稿人"的角色定位,给编辑审稿工作带来种种弊端.同行专家在学术信息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应是作者稿件的同行读者,他们的评议是对媒介和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反馈."外审"形式本质上是编辑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在稿件刊发前对同行专家进行的信息"双向传播".这种方式在大众传播模式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角色定位观念对消除审稿工作中的弊端和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出版经济》2004,(2):56-58
在这样一个资讯的时代,任何产业都离不开媒介对产业信息的传播,而消费大众往往也通过媒介对获知产品消费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如何对产业媒介进行相关的认知和理解,2004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出版传媒论坛"无疑是在这方面做了努力,值得高兴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华夏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一方、《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解玺璋、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节目制片人华越等无论是媒介代表还是产业代表,大家都说了一些务实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9.
陈英 《编辑学刊》2002,(1):45-47
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化确定了新闻编辑的特有角色.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编辑担负着信息的决策、选择、优化和表现等工作,这一系列使命使得新闻编辑在媒介活动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扮演着"中介"的角色.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和媒介特征密切相关的特殊劳动,新闻编辑角色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有了一些新的转移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厉国刚 《报刊之友》2013,(10):15-17
全媒体时代,传媒产业面临着新的媒介生态,经营理念、媒介产品和人才素质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并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编辑的媒介素养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培育编辑的媒介素养有理念调整、学校教育、机构培训和个人实践等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网络编辑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介质量和用户的媒介体验。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需要得到相应提升。本文分析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职能定位及媒介素养新要求,阐述提升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编辑活动是一项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媒介文化创构活动。编辑参与媒介生成和信息传播,并与其活动的客体媒介或信息存在着一个交互作用的问题。这种交互作用性,可以称为"主媒间性"。"主媒间性"具有交互性、不平衡性和非对等性等特征,是编辑活动内在规律的一个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13.
王成玥 《出版广角》2015,(13):56-57
在媒介参与市场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一切文化产品都需结合市场因素和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改革.本文对报刊版面设计中的市场化美学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促进信息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是微信这种媒介实践路径的有效方式,在推送信息、传播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桃李国学苑"和"章黄国学"为例,在编辑选题策划方面,需要在导航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互动交流系统几个方面逐步完善: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综合调度各种多媒体技术;对受众目标群体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建构媒介类型、优化媒介内容、拓展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张长乐 《今传媒》2016,(4):92-93
微信公众平台已被各类企业广泛应用于信息发布、产品营销、企业文化理念建构等领域,逐步成为继官方网站和企业刊物之后的新兴企业信息传播平台.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兴起后,"互联网+"时代企业宣传语境、媒介形式和传播内容的变化.从媒介融合、内容编辑方针等方面着手,分析企业整合报刊、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三大媒介平台传播内容,覆盖目标受众,取得预期传播效果;同时阐述了内塑企业文化、外拓市场空间的信息整合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微媒介"为话语中心的新媒体世界里,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过去处于中心地位的新闻编辑,其"发布权威"、"把关人"、"信息导航员"等角色受到极大冲击。新媒体形势下,挑战与机遇同在,危机与愿景并存,微媒介的迅猛发展也进一步酝酿着传统新闻编辑的角色转型与职能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编辑被称为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它是出版业整个经营活动的龙头,是出版物艺术创意和质量把关的先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编辑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出版物能否全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防止消极影响.因此,编辑的媒介素养问题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重视.本文主要从报刊出版业中的编辑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推动报刊的公共服务功能,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人员应把提高出版物质量作为神圣职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自然会引起社会变革并影响公众观念.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在媒介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如何借用传播理念把握主动权,提出编辑应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20余年中,伴随着新闻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国新闻媒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媒介结构,媒介信息市场显得空前繁荣,媒介信息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但与此同时,以数量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媒介整体结构散乱、规模效益低下以及媒介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等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2,24(1):40-42
新媒体语境下"编辑立言"具有提升传统期刊的多媒体融合能力,增强期刊信息的互动性,强化编辑的学术能力和媒介驾驭力等功能。认为应立足于多媒体功能融合的理念,从学术导向、信息互动等期刊发展的宏观层面,以及点评、推介导读等文本微观层面重构编辑立言的形式,丰富编辑立言的内涵,提升期刊信息传播的跨媒介适应能力,优化与延伸期刊信息资源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