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黎族作为海南省的一个古老民族,其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对海南黎族聚居地区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调查中,发现存在对黎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发力度不大等问题。为了加强黎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提高其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深化教师的民族文化理念,加强教师对黎族文化知识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学前教育课程资源等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经过调查发现,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课程内容中的比例小、使用频率低、开发程度不高。因此,改变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建立与完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供应体系,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实际能力等,无疑是改变现状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对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要求。目前,西北藏区的民族教师承担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项目,但教师在具体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专业人员匮乏等困难。文章针对藏族教师参与开发民族文化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了解拉萨市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藏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情况。研究表明:拉萨市幼儿教师具备初步的开发与实施藏族文化课程资源能力;教师重视藏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对其价值定位主观、片面;多数教师开发和实施藏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薄弱;利用藏族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教师人数少,且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相似文献   

5.
达斡尔族文化为适应环境变化,不断与主流文化融合,达斡尔族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民族文化的途径,对本民族文化出现认同危机。基于达斡尔族文化认同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独具特色和优势。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情境,确立特色的校本课程目标;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独特校本课程内容;强化教师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加强校本课程管理,倡导多元课程评价等,以此增强达斡尔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要建立民族氛围浓厚的教育环境,采取以地方、学校为主的开发模式,实施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族文化课程,鼓励并培训教师参与民族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文献,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研究特点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要真正促进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加强从课程资源开发中挖掘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支持、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样本选择推广、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多元化研究、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8.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应成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选择的指导思想之一。我国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对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应重视不可见文化在课程资源选择中的作用;应增强局内人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中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校本课程开发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基于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强化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自觉意识;应考虑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地域的差异性,逐步细化较为笼统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应加强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培训,引进课程专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开发队伍中;应增加学校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地方文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补充资源,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国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在调查中西部某省语文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要深化教师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形成开发序列,利用多种渠道来提高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增强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青海藏民族聚居地区H州G县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态度积极,但是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展现出形式化和空洞化的实然样态.原因在于,当地教育部门的态度不积极,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明晰.从文化危机理论视角,提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目的的综合性、主体的多元性、资源的多样性、形态的灵活性和评价的主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困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较为丰富,然而,由于地区的差异和课程自身开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还停留在浅层面,农村学校课程尚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不力,致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疏于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观念层面、政策层面、支持系统及实践层面等进行,以便更好地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2):176-177
幼儿园课程与文化息息相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应融合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开发中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的可行性案例,阐述民族地区融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诸多问题,有的正濒临失传;学校教育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任重道远;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生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西北民族地区6个县级行政区605名义务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水平较高,但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有所不足;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在城乡、职称、是否担任班主任、所学专业、民族背景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据分析,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教师的教育经历与学习状况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创造民族之间实质性接触机会,促进跨文化互动与交往;在教师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深化对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建设地方课程的前提条件。从课程资源本身性质角度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三类。开发地方课程资源需遵循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贴近生活、资源共享、教师主体、边教学边开发六原则。地方课程的三种组织形式是:开发实体文本、实践活动课程、组织校内外活动,营造氛围。  相似文献   

17.
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推行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校本课程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处于同一起点,但农村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却比较滞后,即使开发课程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和城镇的相同,而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开设校本课程。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建设地方课程的前提条件。从课程资源本身性质角度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三类。开发地方课程资源需遵循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贴近生活、资源共享、教师主体、边教学边开发六原则。地方课程的三种组织形式是:开发实体文本、实践活动课程、组织校内外活动,营造氛围。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民族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广西尤其如此。我们认识到利用校本课程这一平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开发出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丰富课程资源,突显办学特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使教师在开发校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一旦隔离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就丧失了发展活力,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通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重拾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担当,阐明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厘清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原则,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策略:提炼文化价值;提倡文化创新;构建文化情境;培养文化素质;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