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山东临邹城之北而立两座小山,一曰钢山,一曰铁山.风光秀丽,历史厚重,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当数北周时期留下的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的铁山之阳的摩崖石刻.自从发现清乾隆年间关于此处石刻的记载后名声大震.1988年1月,铁山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邹城市葛山、峄山摩崖石刻并入铁山摩崖石刻,经国务院批准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
庞铭辉 《云南档案》2009,(12):46-48
广西的石刻档案包括摩崖石刻档案和石碑石刻档案,这两类石刻档案数量众多,遍布广西各地,内容也极为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军事、科技、民族关系、民族风情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到过瞿塘峡的人一定知道,在夔门长江南岸白盐山断壁下,有一块千余米平滑如镜的石壁,上面刻满了篆、隶、楷、行字体,这就是粉壁石刻,因石壁略呈斑白色和宋代摩崖时刷过灰粉而得名.  相似文献   

4.
唐宋以来,齐山摩崖石刻内容逐渐丰富,是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还反映了古代文人政客的山水审美情趣,显现出齐山独特的赏石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宋以来,齐山摩崖石刻内容逐渐丰富,是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还反映了古代文人政客的山水审美情趣,显现出齐山独特的赏石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燕 《山东档案》2014,(6):30-33
泰山石刻档案堪称国宝级稀有档案,石刻档案的历史悠久,年代连续,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泰山上下,从山麓到极顶,从涧壑到绝壁,泰山石刻有2500余处,其中崖刻1000余处,碑刻800余块。泰山石刻种类繁多,有石碣、石阙、碑刻、墓志、经幢、摩崖碑刻、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十余种类。石刻档案内容宽泛、书体高雅、构思巧妙、风格万千。  相似文献   

7.
保靖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县,属西部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酉水文化最具特色。研究该县城河码头的"天开文运"摩崖石刻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本土人群阅读的影响,对研究湘西、整个酉水流域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的阅读文化能起到以小见大之效。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国家对全国文物进行了考察、鉴定,专家们称陕西是文物"大大省".而在陕西的文物中,石刻文物也就是石刻档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单就石刻来说,陕西也是石刻档案的"大大省".在三秦大地上,无论是关中平川、陕北高原,还是秦岭山区、陕南盆地,到处都布满了石刻.地面有数不清的碑碣,山上又有众多的摩崖,地下还有大量的墓志.这满山遍野的石刻,形成了陕西的一大文化景观,使三秦大地成了一个立体的天然"石刻档案馆".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有王献唐先生题跋的拓片册页4种,跋文包括对摩崖、古甸器、石刻、砖瓦、泉范拓片文字的识读及评价,内容丰富多彩,异常珍贵,极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刻字于石,传于后世,是中国历代以来的传统.与甲骨、青铜器、简犊、帛书等一样,石头自古即成为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实际上,中国刻石的兴盛是汉代以后的事情,汉代的刻石堪称中国石刻的原点,甚至称之为古典也不为过.因此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石刻的原点和古典.汉代碑刻包含了两汉时代的碣、碑、墓志、画像石题记、摩崖、石人石兽题字、黄肠石题字、居住建筑类石刻题字等所有的石刻文字,是严谨和规范的学术概念,不包含没有文字的汉代艺术石刻.汉代碑刻是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史实以及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永胜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留人留下了许多墓碑、建设碑、记事碑、摩崖等汉文历史石刻档案,对研究他留人这一特殊族群的社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摩崖石刻上的惊人发现 一位老人的到来,使昔日人迹罕至的佛爷沟热闹了起来. 佛爷沟是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7公里处的一道普通山沟,原本无名,因为卜世纪70年代,当地群众在山腰的两块巨石上,发现雕刻有许多佛像,"佛爷沟"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7月13目上午,经北京奥组委批准并授权,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和北京市密云县政府共同建设的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大型摩崖石刻揭幕仪式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主席桑国卫,原十三大中顾委委员、北京市市长焦若愚,北京市市委常委牛有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世雄,市政协常务副主席沈宝昌,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及密云县委书记夏强、县长刘福志、县人大主任陈天立、县政协主席杜雨田出席揭幕仪式。  相似文献   

14.
<正>9月30日上午,"隆阳区碑铭石刻拓片展"在保山历史名人堂多功能厅开展,36幅石刻拓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时期丰富的雕刻技艺,让大家感受到保山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拓片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图案清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  相似文献   

15.
北蒙古碑铭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留下的最早的民族文字记录。从性质上来看,其属于来源于口谕和训诫,由汗王或权臣形成,记录历史的石刻档案。其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宗教文化、政治民族、科学研究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牛红广 《山西档案》2015,(2):143-145
石刻文献指以石头为介质镌刻书写的,供阅读识别的语言文字资料,也包括石质材料的雕刻、画像等非文字信息。石刻文献的载体类型包括不同形制与功用的石刻原件,也蕴含艺术风格多样的石刻拓片和拓本。石刻文献的文献属性体现为历史文物性和学术资料性。  相似文献   

17.
北朝佛教摩崖刻经,时代是北齐和北周这个时期,主要分布在泰山和峄山周围,我把它叫做“泰峄山区摩崖刻经”,在21座山上,内容有佛经、佛名、偈语、佛号,还有一些经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书体多变。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我从1986年开始调查的一些成果给大家做一些汇报。  相似文献   

18.
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像,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碑拓的方法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乌黑墨色有光泽的谓“乌金拓”,墨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或作蝉衣),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现一般习惯均称为拓本。这些用纸墨拓取石刻文字或图像的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的拓本即为碑拓档案。碑体实物消亡了,但碑刻的文字内容、艺术魅力尽可在碑拓档案中再现永存。近几年来,常熟市档案馆充分认识到碑拓档案的特殊价值,通过向文博等专业部门、  相似文献   

19.
罗昌繁 《图书馆》2021,(2):108-113
目前的石刻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比勘验照、查漏补缺意义上。实际上,石刻具有多维面相,兼有物质载体与文献内容的双重意义,其研究角度亦可多元。已有的石刻研究,主要存在重文字轻图像、重碑志轻题识、重作者轻书者石工拓工、重静态石本轻动态立石与流通、重出土石本轻传世纸本、重汉字轻非汉字、轻石刻主体研究等偏向。有关石刻研究,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与历史文化视角,还可在文本学、物质文化、空间文化、视觉文化、阅读史等视角进行拓新考察。要拓新多元研究视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研究人员的石刻主体研究观念,将石刻从作为史料的“身份定位”与传世文献之“附庸”的角色里解放出来,单独予以主体性观照。另外,在当今学科体制下,对石刻进行学科意义层面的提升,有利于石刻文献研究朝多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历史。关于古代印度金石档案的情况,由于史料文献极少,难得其详,但根据一些零碎的、片断的记载,仍可以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的描述。一、金文档案印度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在石头或泥土制成的印章上,形成独特的“印章文字”。后来,国家的重要法令或其它特殊文件,都刻在石头或金属板上,这样就形成了金石档案。古印度的金文档案有铁券、?、赐地铜牌,石刻档案有石雕印章、石柱、摩崖等。铁券和是分别镂刻在铁板和铜板上的金文档案。法显《佛国记》中说:“自佛般泥洹后,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