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活动是一种体验,有了情感升华,体验才会更有味道。如同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一样,课堂上不缺少感动,缺少的是善于拨动感动琴弦的巧手。理想的课堂教学,感动无处不在。一、走进教材,相遇感动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可挖掘的感动素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感悟,挖掘、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感动因素,让感动如约而至。"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因父母的默默承受和无怨无悔而感动;"人生难免有挫折"让我们因笑对人生而感动;"让人三尺又  相似文献   

2.
<正>幸福课堂是什么?我认为因人而异,对学生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也就是感受学习的快乐。对教师来讲,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种满足、收获一份感动、收藏一份纯真。同时,学生正在经历教育这一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那么如何才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沐浴在幸福的春风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深入文本挖掘幸福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美文,教师可以深  相似文献   

3.
王卫兵 《宁夏教育》2012,(12):55-56
笔者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于读写结合的关注度不够,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写的训练,即使有一些关注练笔训练的课堂,也缺少较为系统的训练指导,训练大多游离于文本之外。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必须基于教材和课堂,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加强对学生的读写指导。在围绕教材资源进行训练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课堂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1.仿写。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仿写。仿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本课教学原则之一:吃透教材所谓吃透教材,是指对于教材内容有深入挖掘。既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思想文化精髓,又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长期以来,大量的语文课堂上充斥着教师重复文本表面信息,学生缺少深度思考的现象。学生已经会的教师反复讲,学生不会的教师也不讲。这既有教师不理解学情的因素,亦有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差,缺少教学价值开发能力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吃透教材。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握文本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指出“要诊视每一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你喜欢他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他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可以看出,语文老师在千方百计挖掘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  相似文献   

6.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了感动,教师的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有了感动,学生就不再觉得课堂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相似文献   

7.
小学英语课本教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挖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课堂生活化;挖掘教材的整体性,促进课堂的立体化;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促进课堂的灵活化;挖掘教材的人文性,促进课堂的情感化.这些对教材的有效开发都能让课本教材不会是固化死板的,而会焕发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8.
品德教学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在品德课堂中总有一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体验,那就是感动,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感动成为魅力课堂的关键所在. 一、拨动心弦,以真情唤醒学生感动 [案例链接]<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9.
刘梅珍 《师道》2008,(10):27-28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诗意点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键。所谓诗意点就是文中能够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以达到陶冶性情、启迪思维、进行语言实践的目的。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诗意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挖掘诗意点,就能让对话充满情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充满活力。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诗意点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课堂应是兴趣的课堂。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打造兴趣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历史教学应本着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尤其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让学生对要研讨的知识感兴趣,由此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体验乐趣,在讨论中提升能力。文章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观察、体验、思考不够,缺少发现。 学生感到"没有写头"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经常见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不留心观察,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头脑里留不下痕迹,写作就没有材料;不细心体验,就缺少感动和感受;不认真思考,就不会有所顿悟和发现;没有感动、感受和发现,就不会产生文章的灵魂--思想感情,也就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感到没话说,没写头。因此,对学生而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首要途径是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学生为写作而观察、体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材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呈现形式,这些课程特点决定了品德课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课堂组织的活泼性,但也正是因为教材的可挖掘性很多,所以我们很多的课堂上不乏“拿来主义”,拿来可以用的一切资源,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活动、游戏、讨论、体验,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反观我们的课堂,一些教师依然过于注重理性分析,惟恐教材挖掘不深,生怕学生理解不透,从导语层层递进,到揭示中心、总结全文,设计得滴水不漏,牵引着学生步步入瓮,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怕地消失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性阅读呢?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根据儿童认知事物的特点及经验水平,采取了相应的体验策略。一、根植生活,开放课堂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感知为起点,在生活中逐渐习得的。没有生活的积累,体验感悟便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在阅…  相似文献   

14.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生命在场的课堂应该成为教育的不懈追求。然而,当前思想政治课堂经常出现生命不在场的现象,表现在生命主体缺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缺少体验分享。为了改变这种困境,可以通过接受性体验与创造性体验、期待性体验与追忆性体验等体验模式来回归教育本真。建构生命在场的体验式政治课堂,是为了不忘初心,让它成为诗意生活的驿站,成为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旅程的人文港湾。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见解,借助课堂内外、阅读与写作、情感和理性诸多方面,激发学生研读文本,体味作者的内心世界,探究不同时代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美,提升审美精神。一、步入文本,情感浸濡语文是一种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后激起的浪  相似文献   

16.
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就要引入体验式教学,在鉴赏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回归生活、挖掘教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教学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正在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要想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教师就要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政治课堂中的情感,培养学生政治情感能力,做到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是很有感染力的,教师想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感动,那么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感动,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8.
阅读活动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课堂上,师生应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在美丽的课堂上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自己一直教聋高年级语文的缘故,许多课文读多了,听多了,上多了,就不容易感动自己,可这回徐老师的课堂着实让我感动了。这份感动,不仅仅来自她处理教材的与众不同,更来自她对智障孩子那颗颗童心的呵护,来自课堂上她的智慧!这样的课堂,让听者如同饮一杯甘泉,耐人品味。特别是对于课堂中意外的“插曲”,徐老师没有放过,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给教师的,不只是角色的转换,更主要的是智慧的升华。一个时期,社会对语文课堂倍感失望——本来可以情趣盎然的的语文课堂却一潭死水。究其原因,与语文课堂挖掘课文意趣的意识淡薄大有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凭教师的聪明才智有效挖掘课文中意趣、情味,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会成为一潭死水?我们的课堂怎能不精彩?我们知道,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就是由于处理教材的方法不同,有些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