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一般”是对“个别”的抽象概括,“规律”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个别”和“现象”都是具有空间三度的客观存在,因而“个别”比“一般”显得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更加令人信服。真实的东西大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以小见大”的新闻作品常常选取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加以突出表现,这种作品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没有生命的骨骼”,而是“活的细胞”、“活的生命”。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好像走出了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之中,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这样的新闻作品才能使读者相信,才有可能吸引人、感动人。  相似文献   

2.
广播靠声音进行传播,有着无穷的魅力。广播能够为听众提供声音世界里多姿多彩、美妙动听的各种音乐和音响的享受。广播作品的形象生动离不开丰富的音响素材。对音响的成功运用,历来是优秀广播新闻作品的突出特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真更是新闻受众的共同心理,而检验新闻真实与否的标准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生命在真实再现,摄影的魅力在视觉震撼.新闻摄影等于事实加刺激眼球的画面?我们说“是”,只要这个真实不血腥、无暴力、无损公序良俗,对当事人和受众无伤害.反之,我们说不!尺度如何把握?就是融入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统御新闻真实和表现手法.“一图胜千言”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对报纸起着活跃版面、吸引读者、证实新闻的作用,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当前传播媒介形象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报纸刊登形象生动的新闻图片,把“情感诉求”和“可视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新闻摄影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西方记者在写新闻报道时,忌讳呆板地、抽象笼统地交代新闻事实,力求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报道可感可触,富有动感和现场感。写篇幅稍长的特稿、专稿时如此,写只有数百字的短新闻时也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奖”评选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把内容、形式、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可缺少的功夫。有的新闻作品尽管题材重要、价值很高,但谈起来或者听起来总是疙疙瘩瘩,好像沙子揉进了眼里那样不舒服。原因就是文章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很不和谐协调。这样的新闻是难以成为好新闻作品的,即使人选也难以进入高档次,尤其是通讯(专题报道)更是如此。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这叫因事制宜。比如,河北建设日报的通讯《查市长》,是一篇现场目击新闻,事实集中,情节生动,这样的题材写成通讯要比写成消息更和谐统一,也更具有可读性,因而获得了二等奖。当然,有的题材同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新华社关于百家“三资”企业的调查材料,一般对于这种材料大都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但作者在处理这个材料时扭了一下角度,当成消息发布了,题名为《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表明:在华投资大有可为》。这样,既简化了内容,又强化了新闻性,还增强了可读性,形式、内容也和谐统一,因而获得了一等奖。但在参赛的作品中,有的因为内容与形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但是,新闻并不排斥描写,要准确地报道客观事实,又要把新闻写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是新闻记者需要练就的基本功。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作品中。这种方式使新闻报道有了“温度”,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如何将新闻报道故事化?笔者结合相关实例,试从人物选取、细节挖掘、场景再现三个角度去浅析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四种叙述视角 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视角一经确定,就决定了哪些素材被选择采用、被思考如何采用.哪些被放弃掉;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视角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新闻作品传递的信息数量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读者据此得出的关于新闻的判断也将不一样。所以,新闻作品的视角妥当与否,独特与否,是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关系到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细节,犹如新闻精品中的珍珠、玛瑙、美玉,它逼真、生动、闪光,小而精巧,瑰丽动人,使新闻精品有形象,有动感,有层次,有光泽,有色彩,有味道。尽管看起来是些细微末节的东西,却生动活泼,小中见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新闻事实或故事情节中最真实、最精彩、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也是新闻精品中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难怪有人把新闻细节比作“珍宝之一粒,美玉之一片,金链之一节,佳画之一角”,称细节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了。而事实上,一篇成为有口皆碑的传世精品,都能从中找出一…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中真实的细节描写将会起到不言而喻的效果,让新闻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果将新闻情节看做是新闻的"骨骼"的话,那么细节描写就是新闻报道的"血肉",将其贯穿于其中,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给读者以新鲜感,让读者过目不忘,使新闻作品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不朽,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推敲”的典故是说明炼字在文学作品中重要性的最好言证。然而以重时效性、真实性的新闻作品是否一样需要在文字表达方面精雕细琢,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仅仅把事情写清楚是不够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才能使读者“通彼此之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可读性。特别是在晚报的新闻作品中,更要求语言活泼有生气,使其具有感染力。正像美国新闻学家曼切尔所说的那样“读者似乎听之有声、视之有形、尝之有味、触之有感、闻之有香。”…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写得客观真实,精彩引人,深谙细节之道,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功之点。在新闻实践中,中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运用细节的精彩言论甚多。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现场短新闻的“现场”含义?《现场短新闻及其魅力》(载《新疆新闻界》1990年第6期)一文这样说:“‘现场’有三层含义:一、要求作者必须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亲历新闻发生的过程,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采用现场第一手材料写新闻;二、要求通过对现场人和事的生动可感的描绘,让新闻事件‘再现’于受众面前;三、要求它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必须随着新闻事实的发生及时采写和传播”。文章对“现场”揭示的三条,只是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要求或者说是特点,并没有揭示出“现场”的含义。这样解释“现场”,就把“现场”与现场短新闻混为一谈了。从当前发表的探讨现场短新闻的文章来看,对“现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避而不谈“现场”的含义,而偏于论述“现场描写”、“现场的作用”、“现场的地位”、“现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德国诗人哥德有句名言,“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说,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味从何来?有情才有味。写诗写词是这样,写新闻也是同理。穆青说过,写新闻“倘若缺乏这种激情,没有爱,没有恨,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现象罗列,读起来味同嚼蜡”。范敬宜同志甚至把激情视为记者的生命。其实,激情并不是记者的专利,当编辑也需要激情,我甚至认为激情也是编辑的生命,缺乏激情的编辑绝对当不好一个好编辑。  相似文献   

14.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文学的生命线;新闻虽然以真实为生命,但写得动人、感人的新闻作品,在情字上煞费苦心、倾注心血的新闻作品,则更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新闻作品的情,一方面是作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方面是所写新闻事件本身所富含的动人、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位同志在谈到新闻失实问题时,感慨地说:“有的人写新闻,失实了他也脸不红,心不跳。”这话指斥了少数新闻工作者对报纸、对读者缺乏责任感的态度,也揭示了新闻失实这种痼疾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读者看报,发现有报道失实现象,就会有受骗感,次数多了,就会动摇对党报的信任,报纸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组织、鼓舞和激励作用。十年动乱中,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新闻写作不限于“倒金字塔”式的写法,涌现一批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生动活泼、引人喜爱的散文式的新闻——散文式的结构、散文式的语言、散文式的韵味,既满足了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其写法概括起来有: 情景交融。新闻的影响和作用,不是靠空洞、干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缺乏情感的新闻,是难以打动人心的。抒情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因此,记者的感情抒发对于写好新闻作品是很重要的。如情景交融的作品,用形象化的手段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如《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的一段: “当小平同志离开旋转餐厅下到一楼大厅时,大厅的音乐喷泉,随着优美的乐曲,喷出图案多变  相似文献   

17.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是读者的第一视角重点;“题好一半文”,反映标题在新闻作品中的地位,也是读者决定看文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调查表明,有94%的被调查者是先看到精彩的标题才读新闻的。新闻标题可从报道的事、理、形中或单项或交叉或综合地提炼,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准确、鲜明、简练、生动。理念性新闻标题体现事、理、形,更侧重于观点方面。有观点才有魅力,有魅力才有穿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资源同质化的今天,新闻的“快”越来越稀缺,“人无我有”的独家报道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更加强调新闻的“新”。当然,这里的“新”不是新闻事实的“新”,而是写作技巧的“新”,也就是通过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生动的新闻语言让作品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大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因为能唱而得到了广泛传诵。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入乐,但也讲究“律动”。俄国有位文学爱好者写了一个叙述句:“有个银元落在了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写得不够生动,于是他这样改道:“有个小银元从桌面滚了下来,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句子用了个把简单的动词和象声词,有了动感,有了音律,有了生命力。由此看来,音律之于诗,是与生俱来的“胎记”;音律之于其他文学作品,既是内在情感的感性显现,又是赋予其活力的重要手段。同…  相似文献   

20.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己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多写“视觉新闻”,以吸引听众。怎样才能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呢?笔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