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利津滩区现状 1.1河道(滩区)概况 利津黄河河道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后逐渐形成的,河道的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方向。自上界利津县北宋镇董王村入境,主要流经北宋、利津、盐窝、北岭及陈庄等五个乡(镇),由利津县陈庄镇爱国村流出境外,全长74km,现河道的滩区内有堤防工程77.865km、险工工程8.346km及控导(护滩)工程长15.922km、引黄涵闸工程4座,防洪标准均为防御利津站11000m3/s以下的洪水,滩区内有三处避水村台,安全避洪标准为8000-10000m3/s。  相似文献   

2.
1 黄河河南段滩区概况 河南省黄河设防河段自洛阳市孟津县白鹤至濮阳市台前县张庄,河道长464km,落差77m左右。河道比降上陡下缓,不同河段有不同的排洪能力。京广铁路桥以下河道两岸均有大堤约束,堤距一般在5~10km之间,最大达20km;河道为复式断面,河槽两侧有宽广的滩地。由于河势游荡不定,因此两岸滩地常有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黄河河南段滩区土地面积为2200-2600km^2。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河道有近4000km^2的滩区,居住着180万群众,耕地375万亩。但是长期以来。因为洪水漫滩导致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滩区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所谓的“沿黄贫困带”。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涛明确表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创造一个黄河治理与滩区发展相和谐的环境,让滩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黄河濮阳段位于黄河河南段最下游,从濮阳县渠村乡入境,流经濮阳、范县、台前三县的21个乡(镇),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流入山东省,河道长度167.5km。由于近年来黄河下游长时间小流量过水,因此加重了下游河道淤积,河槽排洪、输沙等基本功能急剧降低,漫滩流量减小,东坝头~陶城埠断面河段长约200km已形成“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5.
1概述 黄河下游河道内的串沟,是指水流在滩面上冲蚀形成且与正河相通的泄水沟道,有时也称支河。有的顺堤成沟,有的成为汉河;有的只在汛期漫滩时走水,有的平时也走水。滩面的串沟、堤河过去都被称为“暗险”,河道中小流量时水流不出河槽,串沟、堤河并不险要,但当发生较大洪水时,串沟就容易引流入滩并直通堤河,使滩区受淹,直接威胁到堤防的安全。历史上因串沟夺流造成滩区大面积受灾和堤防决口的例子不少。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的投人运用,本应使下游防洪形势有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近年来连续几年枯水,二级悬河严重,2002年高村上下河段平滩流量只有2000m^3/s,就造成了濮阳生产堤决口,2003年丰水,黄委会为减小滩区的淹没损失尽管控制下泄流量为2600m^3/s,  相似文献   

7.
1入海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现行清水沟入海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河道淤积严重决定了河道不稳定。 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利津站有21年发生了断流,1987年至1998年几乎年年断流,并且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河段不断上延。由于常年来水量小,河道输沙力降低,导致河口河段淤积严重,河道淤塞不通,行洪不畅。1987年伏汛,利津站洪峰流量仅2750m^3/s,河口地区便已漫滩,滩区油田生产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按以往河口自然规律和预筹的流路安排,  相似文献   

8.
1泥沙处理的必要性 近二十年来,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急剧减少,输沙入海的能量显著降低,河口河段呈持续淤积态势。从河道冲淤演变分析可以看出,除清8出汊和小浪底实施调水调沙的当年汛期河道发生冲刷外,其他年份河道均以淤为主,且淤积的主要部位在主槽。如1997年10月~2005年4月,清4-汊2段河道淤积838.3万m^3,淤积强度37.8万m^3/km。  相似文献   

9.
1 河口区黄河河道基本情况 河口区黄河河道位于黄河最下游,是1976年5月由刁口河流路改走清水沟形成的。目前所辖河道长50km;管理堤防36.6km;险工四处,坝岸23段,工程长度3325m;控导工程三处,坝垛64段,工程长度6886m;引黄涵闸两座,设计引水流量45m^3/s。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1.
1 基本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黄河下游左岸,隶属濮阳市管辖。黄河范县河段总体上呈西南东北流势,河道总长约46km,属游荡性河道向弯曲型河道渐变的过渡性河段。二级悬河发育典型,其中以大王庄断面最为典型,河床较堤根高出2~3m,堤根较堤外高3~4m。  相似文献   

12.
焦作段黄河河道西起洛阳黄河公路大桥,东至武陟县下界,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部。上界距小浪底水库仅32km,为黄河最上游设防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河道断面萎缩,过流能力降低,漫滩流量大幅度减小,致使黄河洪水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大险情的特点.通过对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规律的认识,以黄河下游洪水不同时期水位的变化、洪水传播时间的变化以及漫滩流量和削峰作用的变化来论述下游河道淤积对洪水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濮阳县黄河河段概况 濮阳县所辖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左岸,相应大堤桩号为42 764—103 891,河道自长垣入境,沿县界东进,再折向东北进入范县境内,流经全长61km。该段黄河处于游荡性河段和过渡性河段的衔接处,是著名的“豆腐腰”河段。河道上宽下窄,河床比降上陡下缓,  相似文献   

15.
濮阳市黄河滩区西起濮阳县渠村乡闵城村,东至台前县张庄闸,全长150.5km,沿黄河左岸呈带状分布,最大滩面宽7km左右,滩区面积443km^2。该段处在黄河“豆腐腰”处,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中常洪水易发生横河、斜河,威胁堤防安全。由于该河段二级悬河状况严重,又有堤河7条、渠道12条、大的串沟13条及各种原因形成的堤根洼地,黄河发生中常洪水时,滩区极易通过串沟、渠道进水流向堤根洼地,切断滩区群众撤退后路,使避水台成为孤舟。  相似文献   

16.
2001-2002年度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工程位于黄河下游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境内,上起义和险工(相应右岸临黄堤桩号238+400),下至清三断面(相应南防洪堤桩号20+850),涉及河道长度41km,其中义和险工至朱家屋子9.7km为挖河段,朱家屋子至6断面10.9km为1997~1998年挖河段,6断面至清三断面20.4km为间断疏通段,开挖河道中心线沿现行河槽的深弘线布置。该工程主体挖河固堤施工自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工至2002年4月30日全面完成,历时近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17.
作为著名的“四渎八流”之一,颍河洪涝灾害研究是透视黄淮流域灾害史的重要窗口。文章以颍河下游杨湖镇河流阶地留存的古洪水滞留沉积物记录为切入点,全面梳理了黄淮流域商朝初期洪涝灾害史料,重点对古洪水事件的发生年代进行了考证,研究发现古洪水滞留沉积物所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发生于仲丁六年(前1557)的一次特大洪涝灾害。依据洪泛沉积物磁组构的古流向重建结果推测,颍河下游河道经历约3500年的演化后,阜阳至入淮口段河道长度增长约33 km。  相似文献   

18.
1研究占用黄河河道和防洪工程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黄河河道和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项目现状急需建立有序的占用河道和防洪工程补偿机制 随着沿黄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河道及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项目也与日俱增,就滨城黄河河务局管辖范围而言,截止2006年底,该局所属河道长34.48km,堤防长51.198km。河道管理范围内已建公路大桥一座、公铁两用大桥一座、高速公路大桥一座、  相似文献   

19.
《治黄科技信息》2005,(1):20-21
新华网报道截至元月10日,由于天气持续低温,黄河入海口100余km河道内出现罕见的全面封河现象。据悉,这也是近10年来黄河河道首次出现“全封”。  相似文献   

20.
中牟辖区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上首,上自惠金河务局杨桥险工上界入境,下至狼城岗与开封市河务局相接,北岸与原阳县隔河相望。河道长39.282km(大堤公里桩号30 968-70 250),落差7~8m;河道受邙岭束缚突然展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的影响,河段游荡性特征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