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巴黎骚乱与"法国在燃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故事在巴黎骚乱期间被多家媒体反复引用:一位曾经参与烧车的少年说:"我认识的一个家伙烧了十几辆车,上了电视新闻啦!我要多烧几辆,也争取露露脸."  相似文献   

2.
2021年11月22日,在第四届世界媒体峰会上,全球260多家媒体机构代表见证了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冰雪运动摄影大赛获奖结果揭晓,21件参赛作品从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870位摄影师提交的274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11件获得大赛一等奖和提名奖、10件获得峰会主席团特别奖。2014年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以下简称2014年全球新闻奖)在世界新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其实,任何媒体都是如此. 现实中,不断有关于哪种媒体更可信的争论.在争论中,网络媒体经常成为被诟病的对象.其实,较为中肯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詹骞引用过的一位国外研究者的观点:"没有一种媒体是可信的,某种媒体是否能被受众信赖,取决于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如使用者的兴趣、偏好、观念、技能、素养以及媒体本身的特性等."  相似文献   

4.
忘恩负义:从别人那儿得到好处的人,或者说,慈善的对象. "所有人全都是忘恩负义的家伙."玩世不恭者非常尖刻地嘲笑说."不对,"好心的慈善家表示了反对,"有一天,我对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情,他就再没有骂过我,已把我的好处记在心." "嚯!"玩世不恭者一边笑一边说道,"带我去见识见识,我倒要领教领教."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 去年的一天,我在王府井等车.忽然有一位中年妇女走近我,大声叫道:"哎呀,你还认识我吗?"  相似文献   

6.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在王菲生子引发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记者的另外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7.
体育报道在综合性报纸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近年来,随着以<体坛周报>为代表的体育专业媒体的崛起,综合类报纸的体育报道似乎陷入了低谷,一个普遍的声音是:"与人家专业媒体没法比."  相似文献   

8.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9.
去年6月份的一天,一位茌平的农民在电话里告诉我:"我想给你说一声,你的文章里,有一个字写错了." "什么字?"我问. "一个是非的是字,你写成事情的事了."他说. 错了就错了呗,又不是看不明白.我有点不高兴,但还是装模作样,用感激的声音说:"没想到你看得这么仔细,谢谢你,感谢你对我们报纸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前段,在全国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中有两段台词非常刺痛档案人的心.一段是市长嫌公安局长办事没魄力,说:"你最适合当档案局长."一段是一位年龄偏大的县长找到对自己不信任的这位市长,说:"我不想到财政、人事这些有钱有权的热部门,请把我调到偏冷的档案局去过日子算了."言下之意,档案局是被人瞧不起、社会地位低下、清闲无事也无用的部门.这不是编剧的有心,确实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对档案部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个成功的富商和一个罪犯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提到了相似的一件事. 犯人说: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双鞋子,一双是布鞋一双是皮鞋.妈妈问我们,你们想要哪一双?我一看那双皮鞋,好漂亮,我非常想要.可是弟弟抢先喊:"我要皮鞋!"妈妈看了他一眼,批评他道:"好孩子要学会谦让,不能总把好的留给自己."我心里一动,说:"妈,我要布鞋好了."  相似文献   

12.
累并快乐着     
刘永喜 《今传媒》2007,(5):49-49
记得在毕业前的一次聚会上,当一位来自海南岛的同班同学听说我选择了新闻工作时,她竟不无幽默地说出了一句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话:"唉,祝贺你找到了一份最累的工作."当时,我对此颇觉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但由于年轻气盛,总觉得一切事物都很新鲜,故没有深究,而她却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不再言语.一晃7年过去了,这件事不幸被那位同学言中.回首自己这几年从事驻站新闻工作的实践,千言万语只可用一个字来表达:累.  相似文献   

13.
一位股评人士化名董平在媒体上大曝黑幕,声称许多股评家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全靠"蒙":"如瞎子算命,蒙对了是我水平高,蒙错了是你运气不好."他说,在北美,专业证券分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假如你拿高科技股的问题去问一名石油业的证券分析员,他给你的回答只会是:"不知道!"而在我国,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无业游民人人可以客串股评,而且我们的某些分析师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千只股票了如指掌、百样问题张口即来的"全能"型选手.  相似文献   

14.
地狱与天堂     
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徒,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天使说:"没问题,因为你即将上天堂,因此我先带你到地狱去吧."  相似文献   

15.
专栏与特色     
从今年元月起,我报创办了一张四开四版的增刊《周末》.《周末》第一版辟有"我和南京"专栏,每期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一篇回忆性散文.从半年多来的实践看,读者对这一专栏的反应是较好的.有的读者说:'我和南京'专栏颇具地方特色,使人读后得到感情上、精神上的满足."也有的读者来信说,开辟这一专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请允许我以一个故乡人的身份,对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祝贺."目前,这一专栏已在读者中留下较深的印象,越来越受到注目和欢迎."我和南京"专栏是随着《周末》创刊应运而生的.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1997年7月下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三门峡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张兰印同志参加卢氏县代表团讨论时,同代表们亲切交谈.当他得知女代表胡秀云是县档案局长时,张书记非常高兴地说:"你是全市档案战线唯一的一名党代表,也算是一名"档"代表了,这不仅是革命老区卢氏县的光荣,也是全市档案工作者的光荣."张书记又详细询问了该县档案工作情况,当听到县档案馆去年达到省二级标兵档案馆时兴奋地说:"档案工作很重要,你们的工作做得不错,要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我还要抽时间去看看你们的档案馆."  相似文献   

17.
"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两会"报道常常是每年的第一个报道战役,如何既把握好会议的主题和基调,又努力出新出彩,是对各家媒体的一次考验.  相似文献   

18.
骆毅 《湖北档案》2001,(11):31-31
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美景,若不留下一些纪念,恐怕会是一件憾事.正如一位旅游专家所说:"收藏是旅游者不可忘却的副题."那么如何选购旅游收藏品呢?  相似文献   

19.
张刚同志,还有张刚工作室的同仁们的事迹,我了解得较多一点.我把感受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中央前不久提出"走转改",作为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事实上,大众报业集团、张刚工作室都是走在前面的."张刚大篷车"已经100期了,确实已经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两个张刚最有名,一个就是我们大众报业集团的张刚,而且报道他的大多是中央级媒体.他确实已经成为我们山东新闻界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