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4.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5.
翻译忠实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就“忠实”引发的争论似乎也未曾停止。在传统译论中,“忠实”一直被视为翻译的唯一标准。那到底“忠实”是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译作是否一定要忠实原作呢?本文作者从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翻译学派对翻译标准的进一步认识这两方面来论证传统译论中把“忠实”作为翻译的唯一标准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达”现象的西方译论,奈达译论有其自身魅力。通过回顾其理论形成过程,探究在中国形成“奈达现象”的原因,进而对当前中国译者引进西方译论以及建立翻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有志于译学建设的学者,开始积极转变思路,使得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本文认为,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融合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佛经翻译开创了中国翻译实践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的译者提出了诸多含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译学概念,比如文质、语趣、义理。其中,文质说是一组核心概念,贯穿佛经翻译的始终,文派与质派就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论战。合理科学地认识这对概念,对于了解佛经翻译史、了解中国传统译论都是大有裨益的。文章首先探讨了文派质派译论的来源,然后详细分析两派思想在佛经翻译的不同时期如何由文质之争走向文质之和,最后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9.
传统翻译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有志于译学建设的学者,开始积极转变思路,使得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本文认为,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融合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赵俊 《考试周刊》2007,(14):47-48
“忠实”标准一直是传统译论的核心。它既是译者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又是翻译评论者检验译文质量、评论译文优劣的尺度。然而,随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忠实”这个传统译论中无可厚非的标准却引来了争论、遭到了质疑,真可谓见仁见智。本文从三个方面解构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并建议以辨证的观点理解,即“忠实”有程度之分,绝对“忠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完全抛弃“忠实”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它为反思译作与原作的关系、语言的本质以及翻译的伦理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我们主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使用要注意“度”,如过分使用就会歪曲翻译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词典对“对等”一词的定义不一致。《现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通用词典》和《现代汉语辞海》的定义只有一个。《新华字典》和《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有两个。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相同,另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不一样,将“对等“解释为”大体对等”。“对等翻译”被视为中国翻译界的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译自奈达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的理论术语、意义为“对当”的equivalent。“对等翻译”原理受到中国学术精深的翻译理论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翻译不可能对等。“对等”翻译论者引用《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反驳说,汉语“对等”即大体对等,非绝对对等,使受到批评的“对等翻译”理论继续流行。  相似文献   

14.
持续近千年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译文和宝贵的译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已对佛经翻译做了深入细致的爬梳剔抉,对其发展脉络和历史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是深得堂奥。然而,细致剖析其诸多译论中的翻译比喻,仍然给予人们新的启示。本文专论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比喻,旨在通过评析该时期对翻译做出的种种妙喻,彰显其中深藏的传统根基,辨析其中寓意的翻译本质,更鲜明地揭示佛经翻译时期的理论起源和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一脉相承,以期对中国自身翻译理论发展体系的研究做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译入还是译出?这曾经是一个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译者应当只译入,不译出。之前,中国译者秉持一个约定俗称的观念:译者应当译入,而不是译出。这样的观念便于接收外部文化,却制约自我文化的推介,束缚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鼓励“对外”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开始投入到“对外”翻译活动中。是“译入”还是“译出”?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道德及语言素质,就可以从事“译入”以及“译出”活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是翻译理论面临的两个问题,前者是翻译本体论问题,后者则涉及到翻译的客体问题。以前的翻译本体和客体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翻译的本体和客体奠定了基础,但只是抓住了翻译本体或客体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本体论思想与中国传统译论中的化境思想探寻翻译的本体;从翻译的认知取向探讨翻译的客体。  相似文献   

17.
苏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7-119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应该正确对待中国译论,适时吸收国外理论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隐形人”的角色,彰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因而在译介活动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翻译活动的本的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