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上有些失实新闻都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个别细节、个别措词不当,或者随意变换角度造成的。因为这类失实不是通篇捏造,可以称之为“轻微失实”。但是,“轻微失实”的报道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为此,本文就“轻微失实”的原因略作分析与探讨,目的是杜绝失实报道,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性。一、使用语言不当  相似文献   

2.
新闻真实是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真实性之内涵中西同理,回溯理论界于此的争鸣,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所指有异,探讨新闻失实类型,采写编三环节一个都不能马虎。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沈阳日报》公布了1986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并发表编辑部文章《公布失实报道的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该报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要把前一年度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以求得群众的监督。《沈阳日报》每当在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都及时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对个別情节、地名、单位名称、人名、职务、性別、数字等方面的差错,通过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和内部刊物《读者之声》,随时反馈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中的失实有显隐之分。隐性失实有一定的隐蔽性,较之显性失实更具危害性。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较为警惕,而对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不可掉以轻心。形成新闻传播中隐性失实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在报道中由于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二,在报道中由于由果溯因的不恰当造成隐性失实;第三,在根据事实加以判断时因思想方法不当造成隐性失实;第四,报道者由于对内容进行了不恰当的舍却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五,对事实的报道由于违背客观规律、法律法规而形成隐性失实。规避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有防止隐性失实的自觉意识;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有关新闻事实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再次,报道者必须扩大知识面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复次,要增强分析和辨别能力;最后,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5.
牛天 《新闻传播》2010,(1):104-104
突发事件的报道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新闻报道的热点。面对西方国家带有偏见的失实报道,中国真正的声音被国际口水淹没,中国传媒在国际舆论上处于被动状态,甚至有沦为西方媒体傀儡传声筒之险。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除了揭露那些指鹿为马的西方媒体的失实偏见报道之外,应该总结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谈到失实报道,几乎没有人不表示气愤的,但失实报道依然时有发生。何以出现这种逆反现象?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今年上半年,作为新闻实习生,我在《新华日报》处理了一部分军队的来稿,碰到了几起失实报道,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今写出来,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勉。  相似文献   

8.
在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沈阳日报上,引起读者注目的是一组有关失实报道的公布材料,它具体地列举了本报在去年发生的7条失实报道的题目、时间、失实内容和失实原因。这是我们编委会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而采取的措施。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从1983年起,每年4月15日,在报纸上把前一年度比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求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平时,每当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我们及时地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失实报道屡见不鲜的现实,寻找失实的原因,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杜绝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沈阳日报上,引起读者注目的是一组有关失实报道的公布材料,它具体地列举了本报在去年发生的7条失实报道的题目、时间、失实内容和失实原因。这是我们编委会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而采取的措施。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从1983年起,每年4月15日,在报纸上把前一年度比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求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平时,每当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我们及时地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读者对个别情节、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电视权威性及作为公共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因素,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探讨涉及到了真实性及失实两方面的因素,是当前学术界探讨比较多的问题。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失实性本文分为两部分阐述,一部分是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方面诠释了新闻真实性问题;另外,一部分则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谈到了新闻失实,具体分析了电视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失实,侵权,诽谤。诉讼困扰新闻界。 1987年,1988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状告新闻界的连连不断。仅影响广泛的,就有:杜融诉《民主与法制》两记者案,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案,陈佩斯诉湖南广播电视报案,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案……更多的,没有被报道。引起诉讼的原因,有的是记者先入为主、偏听偏信造成失实,有的是采访不周造成失实,有的是误听流言造成失实,有的是感情代替理智造成失实,有的是编辑随意改稿造成失实,有的是多用形容词如“文革幽灵”“罪恶累累”等造成对方不满,有的只是一字之误,也有一些完全是被  相似文献   

14.
批评报道屡吃“官司”的原因,就文章本身的内容看,不外乎两种:客观性的事实失实──或基本失实,或部分失实;主观性的言词失当──或恣意推论,或片面评论。由于事实属实是任何报道都必须无一例外恪守的准则,没有探讨的余地,所以用词规范就成了批评报道必须尽力注意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少惹麻烦。言词的客观性是由事实本身的客观性决定的,所以客观性的言词失实仍然属于事实失实。而言词的主观性则表现为作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动机而作出的判断和评价,所以带有主观色彩的言词的失实基本体现为评论失实、推论失实。如何区分评…  相似文献   

15.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正>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不仅使新闻工作失去了职业生涯,同时也严重破坏和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更严重的是破坏和影响了新闻媒体履行党和政府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一、新闻报道的"失实新闻""失实新闻"与"假新闻"有所不同,那么何为"失实新闻"呢?所谓"失实新闻"是指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也就是说对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真相而形成的新闻。近年来,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失实新闻"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7.
猎奇与失实     
翻阅近年来国内一些重大失实报道和假新闻事件,细细品味体察,就发现这些严重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很大程度上和记者编辑(或通讯员)的猎奇心理有关,猎奇是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屡屡出现、久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读者对一些奇闻奇事特别感兴趣,新闻工作者报道生活中的奇人奇事,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好奇心在  相似文献   

18.
把好“事实关”这是编辑在修改稿件中的一条重要职责。那么如何把好“事实关”避免失实?我们觉得除了把住出入比较大的失实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把住报道事实的程度要恰如其分。有些通讯员在来稿中,为了报道某一事件,往往字里行间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报道事实,编辑稍一粗心,就会出现差错,乃至发生失实报道。去年,我们收到了河北省武邑县薛庄乡乡政府一  相似文献   

19.
客观地看。容易引发失实纠纷的批评报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报道的基本事实失实,第二种是报道中所作的结论或发表的评论违背了基本事实或与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相符合,第三种是报道的内容或采访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法定权利。而究其主观原因,批评报道引发失实纠纷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工作方法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失实新闻却常有出现。新闻的失实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报道的事情不准确,与事实有出入,即现象失实;其二是报道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准确的,但不符合事情本来的真实面目,即本质失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