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桂平 《大观周刊》2011,(33):19-20
从《左传》到《史记》,赵氏孤儿故事基本定型,后来不断地被改编成戏曲和电影,活跃在舞台和银屏上,在18世纪的欧洲也引起过很大的轰动,本文主要通过史实和几种主要改编的剧本来分析探讨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过程,及其不同时期的主题变化。  相似文献   

2.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流传最广泛、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出戏。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成功上映,该剧是陈凯歌在继承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基础上,对“赵孤”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本文将从“赵孤”故事的历史演变说起,着重比较元杂剧和电影两个版本在思想主题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望为《赵氏孤儿》此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石莉 《新闻传播》2013,(12):141-142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对热播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与传统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了比较,阐述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剧情、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上的改编,并从这些改编中总结了一些传统戏曲电视化的成功经验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赵兴红 《现代传播》2003,(6):102-103
近期在北京戏剧舞台上 ,两台大型话剧《赵氏孤儿》前后登台亮相 ,其导演分别是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林兆华和国家话剧新锐田沁鑫。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同时关注同一题材 ,同时推出同名话剧 ,使《赵氏孤儿》一时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目前 ,还有一部 30集的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准备开拍 ,《赵氏孤儿》悄然火热起来 ,成为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2 0 0 3年 11月 13日 ,北京广播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杨燕教授组织下 ,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六七十位师生就“《赵氏孤儿》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 ,戏剧戏曲学导师路应昆、姚小鸥、刘…  相似文献   

5.
刘静斐 《大观周刊》2012,(28):18-19
《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悲剧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悲剧”为切入点;探讨两部悲剧《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7,(26):79-79
继《赵氏孤儿》之后,追求"一戏一格"的话剧导演林兆华将在8月推出又一部原创古装话剧《刺客》,可谓三年磨一剑。话剧《刺客》取材于豫让的故事。他为替旧主  相似文献   

7.
又到一年贺岁档,当人们的谈论话题多了《赵氏孤儿》和《让子弹飞》的时候,图书市场照例也多起了影视书,光是和前者有关的书就有三本之多。《新京报》报道:出版方和读者对影视书都相对变得更理性,出版《赵氏孤儿》剧本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淳就坦言,肯定不会赔,但也不能指着它活着。  相似文献   

8.
余石楠 《大观周刊》2012,(11):17-17
悲剧作为人类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戏剧形式,一直在娓娓叙述着触碰人类灵魂的故事,彰显着情感和理性的冲撞。《哈姆雷特》是欧洲戏剧文学史上崇高的一部悲剧,复仇故事中闪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光辉。《赵氏孤儿》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悲剧故事,带有浓重的道德教化色彩。本文将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揭示的人性秩序与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9.
从话剧《断腕》《驿站桃花》到《生死场》《狂飚》《赵氏孤儿》,京剧《宰相刘罗锅》到现在的昆剧《桃花扇》,可以看出导演田沁鑫对传统题材的偏爱,从她导的戏剧中常常能找到一种很刚硬的力量,而这次《桃花扇》却没有。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的交流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自从《赵氏孤儿》于1734年传入法国以来,中国戏剧就开始了在海外的传播经历,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赵氏孤儿》在海外传播的环境、传播者、受众者三个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传播规律,以期对目前我国海外文化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有人称《梅兰芳》是陈凯歌“谦卑的自我救赎”,但令人意外的是.到了《赵氏孤儿》,陈凯歌的谦卑似乎更胜一筹。而少年凯歌所代表的电影纯真年代也由此落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2.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8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观众的追捧.  相似文献   

13.
人性视角的结构转换──从《两个孤儿的故事》到《人·鬼·人》王纪言,罗振宇在第三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辽宁电视台高国栋创作群体选送的《人·鬼·人》获本届电视节纪录片组社会科学类大奖。时在1995年9月,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距这...  相似文献   

14.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13-1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分别为西方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但这两部悲剧在几个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差异,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以田沁鑫版的话剧《赵氏孤儿》以及王尔德的话剧《莎乐美》为例,通过分析两位女主角庄姬和莎乐美的艺术形象,揭示跨文化视域下女性的主体身份建构和肉体欲望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宣传《赵氏孤儿》,陈凯歌夫妇曾到台湾上过不少综艺节目。“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果然名不虚传。记者连续看了几个采访,陈导演绕了半天,也没说出半点八卦内容,看得人心情郁闷。不过也难怪他们不愿意重提旧事,这对夫妇从相爱到结婚,一直都伴着负面新闻,直至今天,陈红面对采访时仍采取防备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五年来,围绕西洋歌剧的中国化,在创作上一派热闹景象,但都以“民族化”定调。如今《赵氏孤儿》则藉由指挥家和歌唱家的出色发挥,初显“正歌剧”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金珠 《视听界》2011,(1):13-13
事由: 2010年岁末,中国电影热闹非凡,《大笑江湖》和《赵氏孤儿》先后登场,分别拿下1亿5千万和1亿8千万的票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突破4亿大关。四部大片一用力,2010年就轻松实现了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的记录。仅从票房看,人们惊呼,中国电影盛世到来了。  相似文献   

19.
从早期的《黄土地》、《孩子王》、《大阅兵》到20世纪90年代的《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再到最近的《无极》、《梅兰芳》和《赵氏孤儿》,我们不难发现陈凯歌作品似乎总是关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男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气质及其蕴涵的时代特质构成了陈凯歌对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人性书写.作品涉及知识分子、军人、戏子、君主、士大夫等,几乎涵盖了男性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①他们似乎总是脱不开历史的重负,或忍辱负重、或忧国忧民、或郁郁不得志,从多个层面折射出不同时期人性面临的尴尬.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说"电视就是世界",充分体现出电视对于社会文化的承载。本文正着眼于此,以最具典型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之一《赵氏孤儿案》为例,从脸面、道义及文化三大视角解构其中所对应的孝道、人格和儒学等中国传统思想,由表及里探究电视剧中所铭刻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