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报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要把自身营造成一份贴合市场、亲近民生的报纸。而当都市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一步追求主流影响力的过程中,几乎都不约而同把时政新闻报道提升到重要战略层面上来。但都市报的时政报道不同于党报报道,更不能简单沿袭  相似文献   

2.
晚报的时政报道如何跳出传统时政新闻报道的窠臼,从而更趋于民生化、社会化?今年以来,《彭城晚报》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出的经验是织好网、搭好桥、造好型。织好网(线索网、传播网)是结合晚报的特点,创新时政报道理念,织就广泛的时政报道线索网,拓展报道内容的同时打造时政新闻的网络平台,通过报网互动,编读往来,拓展时政报道的增量空间。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晚报、都市类报纸大都是以社会新闻为主打,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多媒体都是靠社会新闻在当地迅速打开局面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务,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政新闻。很多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加强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的探索。然而,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受众与党报不同,对时政报道的要求也不同。晚报、都市类报纸不仅要做时政新闻,而且要做得好看、可读,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才能把时政新闻做得更可读呢?近年来,《天中晚报》在做时政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大连日报编委会于2009年提出了民生时政报道观的办报理念。今年3月1日,大连日报正式启动新一轮报改,在民生时政报道观的指导下,开始了这场生动的新闻实践,赢得读者广泛好评。民生时政报道观的核心思想是时政新闻是党报的基本内容,而民生问题是时政新闻的重要关注点。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因此,党报必须在时政报道中注重民生元素,关注民众关注,具体而鲜明地报  相似文献   

5.
杨阳 《新闻窗》2008,(4):41-41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时政报道并不是很受读者欢迎。原因何在?主要是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致使读者不愿读、不愿看。因此,时政新闻必须有所突破,必须在贴近和生动上下功夫,站在民生角度报道好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6.
都市类媒体问世近20年来,受众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对媒体的信息需求,都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否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时政报道,成为都市类报纸能否在竞争中"突围"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要做好都市类报纸的时政报道就需要打好"人性"与"民生"这两张牌。  相似文献   

7.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地市级晚报,是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起家的。这是晚报的传统优势项目和看家本领。在目前的地市级报社中,大多是一张日报办一张子报(晚报)的格局,许多晚报也就很少做或有意识地淡化时政报道,认为那是日报的事儿,搞得不好一是重复二是挤占有限的版面,晚报就是要主打社会新闻,把这个搞好就行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跑时政新闻的经验,总结出增强地方纸媒时政报道可读性的"路径"。突出民生视角,让新闻更"实在"读者看报一般从标题开始,然后有选择性地看一些有兴趣的内容,党报如果从民众的视角出发,在标题中体现对民众需求的回应,就能赢得读者的阅读兴趣。实际操作中,突出时政新闻标题的民生视角也有一定的方法可循。首先,作为新闻标题,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就是把新闻中的关键字和有价值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标题,这也适用于时政新闻。具体到时政新闻这一类新闻的标题来看,要把新闻中带有新内容的元素和民众最关心的元素作为标题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的创新,就是要以民生报道理念为主导,提升和扩大新闻的社会影响力。跟进民生报道理念,不仅是记者综合素质改造和提升的必然选择,更是转变传统报道理念、增强报道温度和深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曾说过: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突破,中国新闻媒体便可与世界上的任何媒体抗衡。福建省泉州市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泉州晚报作为一张地市党报,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时政新闻的创新之路,增强了自身在泉州报业市场上的龙头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孙国红 《报刊之友》2013,(10):120-121
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市场的细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地挤占着党报原有的生存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时政新闻报道的角色更加微妙起来。一方面时政新闻报道是党报天然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党报时政报道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报道模式,空洞的内容,八股的文风,越来越远离读者。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使报道形式更多样,报道内容更鲜活,文字表达更生动才能满足读者日趋复杂的阅读需求,才能体现时政报道的竞争优势。只有盘活时政报道资源,创新报道模林,让时政报道接地气,才能当好领导的决策参谋,成为百姓的贴心朋友,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现在,党报的很多时政报道为群众所诟病,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时政报道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娱乐等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他们不喜欢,因此,我们要从群众的角度看时政活动,从群众的视角写时政报道,把他们的眼球吸引过来。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最重要的报道内容,受众关注度高。在新形势下,晚报要做大做强。争当主流媒体。必须加强和改进这方面报道。这已为大家所公认。而如何做好这类硬新闻,改变其较容易出现的面孔生硬、内容空泛、远离读者的状况,提高报道水平。更好地吸引读者,则是目前包括地市党报、都市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太原晚报》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之前时政报道不接地气、创新力不够与指令性要求过多有关,那么当前,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以"走转改"的要求和做法,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宣传味道过重、表现形式不佳),达到有效宣传目的。力争做到"时政新闻要有厚度、经济报道要有深度、民生新闻要有温度、宣传报道要有尺度"。具体地说,就是时政新闻按新闻规律办事,突出新闻性,压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程序性、简报式报道,突出其中的新闻内容;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呈现民生幸福,要有任务、故事;经济新闻要有内涵,突出具体做法、经验,减少成就性的概念式报道。增加体验式报道、系列报道、主题报道,这是摆在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栏目前的一个既传统又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张著昶 《今传媒》2016,(2):136-137
鉴于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存在形式呆板,内容空洞、体裁单一、字数硬性化等突出问题,贵州省铜仁日报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提出以人为本,传递领导民生情怀;提倡新简活实,突出报道风格;以新闻价值为判断标准,提升时政版面含金量;巧选报道角度,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传播水平五个方面,切实将时政新闻报道融入到群众中去,使之更具贴近性、指导性,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喜爱,从而提升党报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高洋 《记者摇篮》2012,(4):14-15
每年的"两会"报道往往是时政新闻厉兵秣马、决胜千里的重大战役。而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对"两会"宣传退避三舍,认为主题报道影响收视,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上,"两会"所确立的发展方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全省经济、民生发展的大方向。作为一档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这同样是一次融入主流的难得机会。喉舌论决定了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在导向和内容上并不对立,高明的新闻从业者完全可以从政治导向和市场需求中找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大家对时政新闻的印象就是套路化的领导活动和程式化的会议报道。在此,笔者要探讨的是在中央提出改进文风的新形势下,时政新闻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做百姓爱看的时政新闻。笔者认为,时政新闻要让百姓爱看,须从民生人手。  相似文献   

18.
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时政活动的电视报道始终都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始终在向社会民众开展宣传发挥着巨大作用。现在一些时政报道,特别是会议报道、领导视察、调研动态等不受观众欢迎,是因为记者没有把最有价值、群众最关心、最新鲜的内容表达出来,一些观众最需要的新闻信息往往混杂在会场、人像、名单、讲话中。时政报道是通过报道政务及重大活动来表述、传达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精神,传达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其内容关系全局,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对于媒体来说,时政活动不但必须报道,而且一定要报道好。记者要善于平视。时政报…  相似文献   

19.
时政报道,是各级党委机关报的特色和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经营好时政新闻尤其是重大时政报道,是党报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党报决胜媒体市场的“杀手锏”。时政新闻大有可为,那么,如何有更大的作为呢?这是当下摆在城市党报面前的一个大命题。  相似文献   

20.
对于时政报道,面对市场的地方都市报是既爱又怕。爱的是,时政报道事关全局,很重要;怕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多,且内容讲究程式、行文庄重、用词严谨、政策性强,很多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抽象的、文件式的语言当中,读者不爱看。2004年开始,《温州商报》全面调整时政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