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纯小说展现民间百姓在原始宗族意识下紧密团结起来反抗权力压迫,在自由精神的号召下,他们积极冲破权力的桎梏,谋求个性的解放和独立。他还呈现了底层对苦难的精神超越,表达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关怀。虽然承受着沉重的苦难,但他们坚守民间道德,具有安贫乐道和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在喜剧精神的强力宣泄下,他们释放了痛苦情绪,在精神上实现了愉悦自由,这使他们在精神上超越了苦难感受。王立纯对自由诗意的民间理想的坚守使他对自然祛魅进行了反思,自然物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进而颠覆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诗意家园,以自由自在为核心的自然人性美也逐渐凋敝。  相似文献   

2.
《龙伞》是我国一级作家王立纯的第五部长篇小说,问世伊始便受人瞩目,还入围了茅盾文学奖。无论最终获奖与否,入围本身就是对一部作品乃至一个作家的莫大肯定。小说用几十万字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黑土地上的一个县城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十几个人物的风风雨雨、浮浮沉沉。在此小说中,王立纯继续了一贯奉行的小人物大历史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3.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中有这样一句:“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在这个世间,苦难是难免的。国家有国家的苦难,民族有民族的苦难.  相似文献   

6.
刘祥 《师道》2022,(11):23-26
<正>在随笔《直面苦难》中,作家周国平将人类面临的苦难区分为两种类型: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以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周国平认为:“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以周国平的苦难观审视当下学校教育中的灾难教育,可以提炼出一条最核心的评价标准:震撼灵魂。也就是说,无论学校开展何种主题的灾难教育,也无论这样的灾难教育以何种活动方式为载体,  相似文献   

7.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9.
人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多一份苦难,多一份磨练,多一种体验,使人生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意义。所以磨练生命要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选择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呢?笔者根据语文学科注重心灵体验的特点,与学生一起以《解读磨难铸造成功》为题同时作文,一起评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笔者的下水作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人之一世.实为不易。确实,在看似平坦的人生路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也许我们一味地沉迷于种种苦难之中.结果会是一个苦难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苦难教育是通过让受教育者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得到挫折感,来促进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当前,我国苦难教育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苦难教育不断缺失以及苦难教育在社会中得不到正确引导等问题。对此,当前应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纠正家庭教育观念以及丰富社会苦难教育活动来加强苦难教育,使苦难教育回归。  相似文献   

12.
在鬼子的笔下,苦难与困境是人类生存的底色,但苦难不是他写作的真正目的,而表现在荒诞与困顿中人类的行走姿态,探讨苦难的根源,追问和寻求苦难生存中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形式才是他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的创作着力于表现苦难,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具有类同,但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他主张拥抱苦难,在苦难中坚持爱与宽恕,走救赎的道路,引入神圣资源对苦难者进行终极关怀,让苦难者在苦难中找到一条自我之路,使人生意义丰盈。这一精神探索路径与启蒙、革命文学产生很大距离,而与基督教思想关系密切,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色彩,在今天看来,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编辑导语 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顺利跨过鸿沟,没有哪一种人生不需要苦难助跑.苦难于我们而言.不单是阻力,亦是动力。昂起头采.笑傲苦难,用苦难武装自己的人生:用苦难给人生插上奋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主题:高贵。所谓高贵不是天赋的智愚贵贱,而是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切入,探讨莫言小说的审美取向:关注民间生存的苦难与不公,展现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变异。究其原因,过往痛苦的人生经历使他侧重展现人生的苦难景况,中外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影响了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炜是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创作,众多的作品,张炜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文革的苦难,张炜对苦难的描写真实而生动,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张炜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了人物的悲剧,发现他的作品深藏于其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8.
余华从先锋时的暴力苦难到后来的现实苦难,从对苦难的对抗态度到对苦难的消解,从残酷到温情。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思考,本文从探索余华作品苦难意识的来源开始,逐步分析作品中苦难意识的变化及原因,从而揭示苦难的实质和产物。  相似文献   

19.
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一书的后记中写道:追求快乐,是无可非议的,更是无罪的。问题是:这种忘却苦难的快乐,在苦难突然降临之际,究竟有多大的对抗力量?……由于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苦难是文学写作一种重要的叙事资源,在写作题材、写作风格多元的新时代,苦难仍是众多作家的选择.但苦难不是人们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也不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因此作家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在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其中,抗争与消解是苦难救赎之道最基本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