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汇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相似文献   

2.
黄晓钟 《考试周刊》2013,(80):186-186
在教学中.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正如王夫之所言:“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相似文献   

3.
葛学志 《考试周刊》2011,(66):155-156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相似文献   

4.
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明人谢榛有一句名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就是说外界景物是触发诗情的媒体,内在的情感是诗歌创作的胚胎,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摩荡、生发、渗透、融合,才能产生美妙清新的诗歌情境。可见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在教学巾,意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巾生情,情巾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中"景""情"关系,如果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如果从感情色彩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8.
如何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意境美意境是诗的艺术的主要特征。明人谢榛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说明意境是诗人的“意”和精心刻划的“境”的结合,是诗人的主观内情与客观外境的水乳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教学诗歌  相似文献   

9.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  相似文献   

10.
一、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四溟诗话》)。自然之景本是无情  相似文献   

11.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论诗美的主体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创造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现代创作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了王夫之的美学思想,着重就王夫之提出的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一用兴会标举成诗;即景会心,自然恰得;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有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意,境即境界,把感情色彩着在景物上,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是意境。意和境不是两件东西的相加和焊接,而是浑然一体的。意境是诗人的心灵和其铸造的形象也就是自然与生命的结合,是作者和读者的审美中心。唐诗绝句的意境,既有情景交融的图画美,又有“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真情美,还有境外有味的含蓄美,三者融为一体,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一、情景交融的图画美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诗人面对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入乎其里,流连忘返,出乎其外,静观默察,大自然的激喧和幽静,艳丽或清虚,  相似文献   

14.
洪方煜 《考试》2003,(6):6-8
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15.
马致远概况介绍;生动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思乡之情刻画的人木三分;一词一景,景中生情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
【同题课例展示】一、欣赏歌曲《再别康桥》,引出课题1.要求学生随着歌曲一起吟唱。2.了解作者(由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介绍作者,教师展示徐志摩的相关图片及文字)。二、朗读、赏析、改写课文1.听朗诵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并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节)。2.教师讲述诗歌欣赏的方法。课件展示:情感情乃诗之胚景物景乃诗之媒板书:景物+情感=意象3.组织学生讨论,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教师及时评价(特别是对诗中“招摇”、“金柳”、“新娘”、“悄悄”等关键词进行探讨)。4.改写课文,学生交流。(1)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改成情境性描…  相似文献   

17.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境界,则景与情统一,是真景物、真感情鲜明真切地表达。李清照后期创作的《声声慢》一词,寓情于景,景哀愁浓,情景婉绝,称得上"有篇有句""有境界"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8.
《小雅》之诗兼具民歌与文人诗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其修辞方面,《采薇》一诗堪称典型,该诗以情写景而景中有情,以景托情而情中有景,达到了情融于物、景融于情的艺术效果.该诗赋兴合一的手法以及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20.
李建海 《考试周刊》2009,(19):198-199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与学融会贯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