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拿到题目不认真审题,尚未全面理解题意,就列式计算,结果往往出错。如果要他把题目再细读一遍,他才恍然大悟,并能列出正确的算式。这说明认真审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读题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点:①能正确,流利地读题,不读破句,不添字、漏字;②弄清题目中字、词、句的含义以及数学术语、数字、单位名称等,理解题目中讲的是怎  相似文献   

2.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题习惯常俊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认真审题,草草地念一遍题,就列式计算。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我认为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抓好审题习惯的培养。。1、培养学生会“读题”低年级学生不理解读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这个难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审题就是市清题意,其一是弄清题目内容的事理,其二是理解题目涉及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审题往往是“走过场”,没有做到“认真”和“审”的要求。所以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较差,甚至看见稍复杂的应用题就不知所措,无从着手。对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认真读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我对学生审题的要求是: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通顺;先看有无不认识的字,有无不理解的词,有无…  相似文献   

4.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数学题目都包括条件和结论两个组成部分,这是解题的依据.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正确解题的先决条件.解题教学中首先应强调审题的重要性,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所以,审题要做到三读:一读明结构,二读抓关键,三读查缺漏.  相似文献   

5.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审题是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认真审题,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要使审题真正成为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阅读理解能力.从低年级开始,要加强读题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一个字,不破句读,还要注意标点符号.对一些关键性的名词、术语,要结合题目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通过读题弄清题目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些什么联系等.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加强应用题教学呢?一、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解题的重要起点。认真审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指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读题是审题的基础。指导学生读题时要认真细心,不添字不漏字。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例如:育民小学为残疾人做好事,女生做了105件,男生比女生多做了20件。男生做了多少件?首先,教师提问:题中的…  相似文献   

7.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这是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认真审题,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审题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地读几遍题目,说说条件和问题,而应引导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思考,使审题真正成为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为、生活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它具有支配一个人行为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从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解决小学应用题教学这个老大难问题中,教师应有计划地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题意清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读题、认真审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低年级学生审题时要求一要把题目读正确,不读破…  相似文献   

9.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培养:一、读"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认真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读题中,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长期课持训练,经过  相似文献   

10.
一年级新生的读题、审题习惯没有培养出来,由于识字量少,做作业和考试时,都是由教师或家长读题讲解。到了二年级,放手由学生自己读题时,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差距很明显。有的学生读题磕磕巴巴,一道题里有好几个不认识的字,根本连题目都读不通顺,何谈理解题意?有的学生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怎能不出错误?有的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题,根本不看题目要求,岂不知此一题非彼一题,岂能这样迁移?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从低年级就培养学生好的审题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审题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好这一教学内容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我认为,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读题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读题时要认真仔细地把题读一两遍,边读边想,并划上相应的符号。通过读题...  相似文献   

12.
学习习惯的学法指导谈审题习惯刘北荣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学生审题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为此应抓好如下四个字,即“读”、“画”、“述”、“想”。一、读读,就是指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摘     
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主要做法是:1、认真读题。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不能放过。2、抓住重点词。《我爱我  相似文献   

14.
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首要环节,而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复述出题意,则是审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在复述应用题题意时往往只把题目重读一遍,虽然准确,却并非都真正理解了题意。如何帮助学生逐步做到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呢?下面我谈点看法,以供参考。一、抓好读题认真读题是复述题意的基础。首先读题要从最初的由教师领读、大声朗读尽快过渡到学生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因为大声朗读、齐声读不利于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其次要教给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其次要教  相似文献   

15.
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审题通常存在读题不细、读题不全、读题不深、考虑不周、术语不明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正确审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所涉及的化学现象和过程,所以需要认真审题。要提高审题能力,需在日常解题训练中从几方面注意培养,即认真分析题中关键词语、审清隐含条件,把握题中信息和借助图示审题。  相似文献   

17.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审题时,除了要做到读通、读懂题目,正确理解题意外,还要分析题目并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目标分解法、逆向推理法、图表示意法、过程简化法、虚拟分析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几种析题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小,解答数学题或考试时大多由教师读题目要求和题目内容,学生边听边解答。有经验的教师读题时会有意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习惯。如果忽视了低年级审题习惯的培养,就会使部分学生形成依赖性,养成不良的审题习惯,甚至导致他们不会审题。我把不良审题习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数学教育体系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学习能力,从单方面来说等同于语文教育课程中的阅读能力,那便是在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应用题的阅读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面对应用题时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在学生拥有良好读题审题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了解到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题目中出现的数据结合公式进行解答。但是反之,若是没有相对较好的读题审题能力,就会付出相对较多的时间,二者进行的比较孰优孰劣一看便知。而且,借用典故来说,闻弦音而知雅意的理解能力绝对要比对牛弹琴好得多。而对于学生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首要环节。学生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很重要。如何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呢?我们认为以下几种训练形式常常是有效的。读议式:读是指读题的内容,初步感知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读题后,指导学生讨论,思考每句话的含义,理解其内容,弄清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如果题中所反映的事例比较复杂,就要多读几遍,抓住题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反复细读,仔细琢磨、思考其意。读题时应有抑扬顿挫,轻重快慢之分。一般说,关键性词语要读重些,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数字较大的应读慢一些,使学生思维能跟得上。通过读议结合,学生能够顺利地理解题意,理顺数量关系,逐步形成审题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