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术课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重视,但在美术欣赏课这一环节上,很多教师会忽略,干脆跳过或寥寥数语,其实美术欣赏课里的学问大得很,它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如果重视它并把它上好,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宁 《考试周刊》2012,(53):189-190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初中美术一直处于受冷落的境况。学校不重视,学生忙于文化科目的考试,无心去学习艺术,再加上美术教师照本宣科,应付上课,于是就出现了上课不带工具,上美术课做别科作业等现象。这样的美术课枯燥无味,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师,要更新观念,想的和做的都要有超前意识,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因此要使美术课独具魅力,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十分重要,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3.
罗毅 《文教资料》2006,(12):137-138
对美术课特别是高中美术课,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原因是高中美术不参加高考,学生就不必去认真学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转变对美术学科的观念。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地参加与文化传承和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高中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之一。1994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必修课的通知,解决我国艺术教育断层的问题。高中美术课的开设有那些意义呢?主要以下三个方面:一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从“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4.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受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如何发挥美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课堂既轻松活泼,又卓有成效,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学,在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就是扩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起到调节学生学习状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艺术已以多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艺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惊奇。美术的奇妙就是通过对它仔细欣赏发现其中的美妙。本文讲述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美术教育在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破人们重视。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二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艺术知识的获得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美术创作和技能练习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主要通过欣赏课实现第一方面的功能通过技能课实现第二方面的功能.两者分开教学.相辅相成。但欣赏课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只占40%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美术课作为初中课程中的副科,一直不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所重视,很多美术课被当成了自修课或者被其他主科占用。可以开展美术教育的学校,也多将美术教育简化,要么让学生模仿教师固定的技法、手法临摹,要么就是枯燥无味的美术欣赏课。  相似文献   

8.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初中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好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意识;鼓励学生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9.
<正>初中美术欣赏课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在中学阶段,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初中美术课中的欣赏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掌握一种规律或方法,真正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美术  相似文献   

10.
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现已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畴,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其二培养合格高中生的必要措施;其三促进了普通学校艺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1.
张轶 《考试周刊》2014,(79):178-178
小学美术课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享乐中学习美术知识,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2.
李东 《中国教师》2012,(2):45-46
<正>美术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人需要美术,培养人的教育更需要美术。美术教师的职责不在于让多少学生成为美术天才或美术家,而是让学生在美术课中获得快乐,提升艺术素养,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形象、有趣、富有感情的语言无疑可以为一堂美术课增色不少。教师要把美术课本中每一课的内容内涵和艺术美发掘出来,创设美术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或者做些手工,其实不然。我刚刚在黑河小学上班,接手五、六年级美术课时,书中有几节美术欣赏课,起初我认为这样的美术欣赏课可能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但后来通过仔细阅读新课标,和其他老师、学生沟通发现,这样的欣赏与评述课有很大的教学价值。五、六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不那么强烈,教师不容易“激趣”,但他们想问题的时候更加理性,更加贴近生活,美术欣赏与评述课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高中美术欣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很多中学美术课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以外,类似书法、中外美术史论、美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美术常识和美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新课改把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必修课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初中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展现欣赏课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美术欣赏更加切合实际,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衰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美术欣赏课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不能用单一教学方法,一味地灌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应该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下,我们时常在思考我们的许多美术课是否太功利了些,有没有把美术课视为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创造美、尽情地去体验美的课堂呢?"美"在于学生最后交出的作品,更在于学生学习或作业的过程.美术课不同于高考辅导班,单调的技法训练或过于苛刻的主题性作业只会让学生远离美术、逃避美术,最终也远离了美术的本质.杜威讲:"艺术是一个生动而且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要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栋贤 《考试周刊》2014,(60):173-173
初中阶段的教学历来侧重语数外,很少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初中美术教学能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现在,学生习惯遵循既有规范从事学习活动,却不善于发挥自我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不善于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要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真正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科学设置美术课程,优化美术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实现教学成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学周刊C版》2015,(33):232-233
<正>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美术的原始动力,也是学成美术的终极追求。很多教师不注重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往往陷入为教学而教学的"泥沼",学生成绩难以提高。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提倡欣赏教学非常重要。本文列举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要认识到位要想教好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画;我教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种认识千万要不得。美术是一门艺术,艺术最高境界是欣赏。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某个场景欣赏不了,  相似文献   

20.
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的学习模块之一,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鉴赏方法,在欣赏中外美术作品时,深入了解该作品的创作方法、创作意图和美术作品包含的意义。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了解各国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