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在小区,你就是散兵游勇,只有人向你收钱,没有人为你服务,你只有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热爱自己,这可不像在大院里的时候,有那么多的婆婆疼死你也气死你。  相似文献   

2.
任春  张庆 《出版参考》2005,(8):47-47
王家大院曾是“五巷六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鼎盛时有房8000余间。  相似文献   

3.
罗弦 《现代视听》2012,(2):45-47
《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乔家大院》、《走西口》……这些荧屏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晋商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之作。在晋商剧十余年来兴盛不衰的创作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把拍摄视点对准了座落在山西的一座座晋商大院,不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还传递出韵味深远的大院文化和民俗风情。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无疑是电视剧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审美和观察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4.
建筑色彩是其建筑文化的独特体现,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其建筑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构成,又体现了同地域和文化背景共生的理念,同时还融入了西方和中国南方色彩的因素.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逐步解读李家大院从总体到单体,再到局部的色彩,进而分析李家大院在色彩构成上的特征,通过调查与分析来探寻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力求对传统建筑色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江勇 《兰台世界》2015,(3):140-141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空间布局、家具配套、色彩搭配、装饰风格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其室内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来探索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对古代民居室内设计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京味文化的专家,把北京市井文化划分为"胡同文化"和"大院文化",其中大院文化主要指解放后迁入京城的部队大院和机关大院,主要是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和扬弃。这里说说燕山石化工业大院的"大院文化"。解放初期,北京市提出了建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目标,并采用迁入、改建、新建等方法,建了大量的工  相似文献   

7.
在对微山县农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农民的阅读愿望以及文献信息获取渠道和馆藏文献难以利用的原因,提出了村文化大院图书室创建模式,并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作为服务当地农民的最前沿,任务重、问题多,如何做好这项利民工程是县级中心必须考虑的问题。共享工程吴忠市支中心在建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读一部书稿,认识一个人。读《消失的河流》,认识了金少庚。不记得我是否见过他,即便见过,也无印象,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在文章里,不仅有其人,更有其心。尽管,他和我不在一个年龄段,却一样从农村走出,且都最终从事笔墨营生。还有,他的家乡和我的家乡相距不远,  相似文献   

10.
邓红 《新闻世界》2014,(7):92-93
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推出的11集特别系列报道《县委大院》,自2013年11月5日播出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和借力发力、因势利导的宣传策略,使湖湘大地上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成为网民心目中的"最美县委大院"。在弘扬主旋律、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更为新闻媒体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作了示范。  相似文献   

11.
湖南卫视的电视新闻系列报道《县委大院》,是在电视媒体新语境下,按照"内容为王"基本思路,改革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尝试。它的成功"热播",预示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走向:注重挖掘体现主流价值的高质量专题新闻,加大基层民生化和感染力强的新闻份量,创新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和叙事技巧,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概念。  相似文献   

12.
《出版广角》给我的快乐,是一种学习的快乐,"现在时"的快乐。有的人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比如柳斌杰、王建辉,我偷偷地学习并快乐着;有的人我认识,又通过《出版广角》走进了他思想的深处,比如贺圣遂、刘东风、缪宏才。打开书本就是师友与我促膝谈心……  相似文献   

13.
何申 《中国编辑》2004,(4):49-50
常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作者打电话来,说他写了部长篇或中篇请我给看看。说得都非常客气,而且也是真心实意地要听意见,但却把我弄得神经很紧张。推辞到最后,我往往拿出撒手锏——请原谅,我从来没有做过编辑,实在是看不好稿子啊。也怪,一般说到这儿,对方也就不再坚持了。于是,我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14.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5.
梁衡 《今传媒》2005,(8X):57-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文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6.
编辑人语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  相似文献   

17.
去年4月,我采访某旅旅长常泽春时,思想受到震撼。常旅长是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的指挥员,10年前我认识他时他是营长,长得黑黑的,粗壮高大,化程度不高.典型的基层带兵人。当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10年后再见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他随身不离的包里有三样东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笔。到哪儿开会他都把笔记本打开,别人讲话时,有价值就记在电脑里,让他讲话时.电脑里各种需要用的信息和资料,供他使用调遣。  相似文献   

18.
阿房 《新闻知识》2002,(10):41-41
三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香港浸会大学退休教授阎明先生。他写了一本回忆录《苍茫岁月》,书中自述了他后半生在大陆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19.
王利滨印象     
我同王利滨同志相识很早,但只是"单相识",我熟识他,他却很可能还不认识我哩!  相似文献   

20.
正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灵寿县委大院(图见本刊封面)坐落于县城古城西路51号,透过铁艺栅栏向里望去,一排排低矮的红瓦白墙平房错落有致。大门也不气派,简单的伸缩门,一旁挂着灵寿县委的牌子。今年66岁的吴和韵离退休前任灵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1975年参加工作到2003年离开县委大院到人大常委会任职,他在县委大院里整整工作了28年。"灵寿县的干部数我在这个大院里时间长了!"吴和韵回忆,几十年里,县委大院几乎没有变化。吴和韵介绍,灵寿县汉代便置县。《灵寿县志》记载,县委大院的现址西晋时期就是县衙所在地。19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