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美国对华环境、能源安全战略建构与政策咨询、辩论和决策阶段,思想库作为美国政治中的第五权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问题缘起、对立思潮、思想输出三个方面,探讨和解析了思想库与美对华政策的关联,指出:思想库是美国政府的思想掮客。  相似文献   

2.
决策者进行外交决策时,不得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需要对国际、国内两个因素综合考量后做出慎重选择。在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中,在国际层面,是美国与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博弈;在国内层面,是美国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但国际层面阿拉伯民族主义对美国中东利益的威胁,以及国内层面石油寡头对政府外交决策的主导,使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面临着根本性困境,这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石油体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政府长期推行对华全面敌对与遏制政策,阻止其他西方国家同新中国交往是这一政策的关键一环。法国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完全外交关系,不能不构成对美国外交决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影响到全球冷战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在美国国内国际事务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智库蓬勃发展并且在美国外交决策中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智库在具有传统智库特征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明显的特色,按职能标准将美国智库分为学术智库、游说智库和合同智库三种。由于美国政府决策的各阶段、各层次决策主体特点的不同,智库有针对性地采取诸如组建专业总统竞选团队、"旋转门"效应、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和教育公众、利用人脉和专有渠道举行学术会议、发布会以及午餐会、出版刊物、发布报告提供外交思想和政策建议等方式施加影响。智库对美国外交决策施加多种影响是由美国政治制度、政治传统及智库本身特点决定的。美国智库近年来出现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研究议题多样化、工作网络日益国际化及与政府政策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这些趋势使得智库研究外交政策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预见,美国智库在外交决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将在今后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5.
美国调整对俄罗斯政策何大隆自去年12月俄罗斯议会选举后,美国政府一直以不安的心情注视着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变化:政府进行了彻底改组,“激进改革派”失势,“休克疗法”被放弃,民族主义势力增强;在波黑危机、中东外交和俄美间谍风波中对美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  相似文献   

6.
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动因和手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美国外交日程中的重要问题,环境外交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影响也愈发明显,并从多方面折射出了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及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美国政府和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美国努力与他国合作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防止地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美国所施行的环境外交是建立在捍卫本国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起着扩大其国际影响并巩固其全球地位的作用.美国奥巴马新政府将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回归到多边主义轨道上来,并将会对其他国家进行环境外交施压.  相似文献   

7.
应美国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协会主席迈克·威尔逊先生的邀请,江苏省幼儿教育代表团一行六人,赴美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教育考察,初步了解了美国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幼儿教育总体印象 1.美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政策。与一些由政府对幼儿教育进行调控管理的国家不同,美国政府通过其指定的代理人(诸如地方学区管理部门、社区行动管理委员会等)进行管  相似文献   

8.
崔岩 《华章》2011,(25)
通过分析美国政府对民航工业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汲取其中有利于我国民航工业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政府可采取的战略性措施:对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优惠、信贷担保,与企业开展军事项目研发合作,提高国内订货比重,通过经济外交为国内客机开拓海外市场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眼于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外交政策对中国作为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地缘形体的观念及其政策行为。中美政府各自对战后亚洲的政治格局的战略设想以及战时大国外交,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他们所认为介于中国外交和内政之间的灰色区域即中国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政治走向做出判断和预期。本文所披露的美国政府对上述问题所进行的政策计划细节,有助于了解中国领土属性转型的延续性及其国际背景,也有助于了解战后纠缠于亚洲冷战中的中国民族边疆问题的战时背景。  相似文献   

10.
张郭 《滁州学院学报》2011,(6):33-35,56
美国提升与埃及和伊拉克外交关系早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酝酿。主导中东既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国提升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战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与现实要求,使美国提升与中东的外交关系成为可能;英国在二战后的实力不济也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外交机遇;中东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驱动美国提升与中东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图①:此图是当时新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以美国为霸主的资本主义阵营沉重的打击,它们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采取了外交上孤立、政治上反对、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美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有必要任务的美国部队。”  相似文献   

12.
公众外交是美国政府对外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其发展历程几经波折,冷战后曾一度丧失地位,近年又重新兴起。本文阐述了美国公众外交的含义,重点阐明其在“9·11”事件后的重新兴起,并对其兴起的原因与背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化外交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外交是指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美国所谓的“文化外交”通常专指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外交在美国兼具工具性与目的性,因而美国政府从事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明显的特征。我们要正确认识美国的文化外交,既保持高度警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同时也要利用美国文化外交提供的机会,加强交流与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4.
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在全球化经济市场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提出了“得情报者得天下”的响亮口号。在当今世界,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的决策,都无法离开情报的支持。美国的情报机构众多、人员复杂,是全球情报行业最发达的国家,对其情报体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美国政府情报机构的最高领导层开始论述,梳理出二战后美国国家情报机构的产生和制度维护、冷战后情报重点转移及“9·11”事件之后情报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还重点介绍了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相关的外交和国防部门的一级情报机构。情报的消费对象是决策者,…  相似文献   

15.
从里根时代看美国人权外交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卡特总统正式提出人权外交以来,人权外交成了美国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文章认为,自卡特以来的几届政府中,里根政府的人权外交具有某些典型性。通过考察这一时期的人权外交,可以更准确、全面地把握美国人权外交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相似文献   

16.
人权和美国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人权外交始于卡特任总统时期,里根时期加以完善;到布什时期,成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其对外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美国的人权外交是美国政府和国会把美国的人权标准强加于人,以维护人权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的对外政策行为。它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和最有影响的代言人",伍德罗·威尔逊对形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传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在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影响与指导下,美国威尔逊政府对武装干涉西伯利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反对、到犹豫动摇、再到最终联合日本共同出兵西伯利亚的过程。这种政策转变,体现了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同美国国家利益两者之间调适与互动的关系,暴露出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实用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杜鲁门政府实际上的外交决策者,时任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成为二战后美国政坛标榜遏制政策的旗手。苏联对希腊、土耳其的觊觎,使艾奇逊确信苏联对美国已经形成重大威胁,开始从倡导大国合作转向推崇冷战政策。由于对《杜鲁门主义国情咨文》的起草以及《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实施过程的高度参与,艾奇逊逐渐成为冷战初期西方政坛的关键人物。至此,普遍主义的思维导向潜移默化地主宰了美国政府的外交理念。通过结合最新档案文献对杜鲁门主义之缔造历程进行的研究,势必可以发掘出以艾奇逊为代表的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从而更好地分析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动因。  相似文献   

19.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刘鑫 《文教资料》2007,(6):121-122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进行战时经济动员而在国内实行了统制经济体制。政府通过建立机构、政策和法律三大体系,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保证了充分的经济动员,为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在这一体系下形成的政府管制经济的模式也对“一战”后的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