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水城,西夏城名,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曾是古丝绸之路上连接欧亚的一个枢纽点,西夏时为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黑水镇燕军司治所。黑水城最初是因额济纳河而得名,额济纳原是西夏党项族语,意为"黑水"。  相似文献   

2.
瓜州塔考辨     
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学界认定为西夏之物,并推定其前身为中华十九座舍利塔之一的瓜州塔。据载,瓜州塔建立于北周时期,但那时的瓜州其实是敦煌,治所在沙州古城,与今天的瓜州同名而异地。"瓜州塔"建于崇教寺,即今莫高窟,与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无干;榆林窟第15、16窟所见阿育王寺,应为山丹或武威的阿育王寺,绝非锁阳城塔尔寺;瓜州锁阳城现存大塔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但没有证据可将之断代于西夏,相反,塔尔寺遗址发现的西夏文六字真言残片恰巧可以证明该寺为元代之遗存,因为六字真言独立作为藏传佛教供奉对象,并逐步流行全国,是从元代开始的。根据各种迹象,可以把今天所见藏传佛教风格塔尔寺塔的修建时代,推定在1276年或1289年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3.
洛阳出土的魏远望墓志,其内容涉及魏氏郡望、唐代边疆问题等诸多史事;结合甘肃合水新出魏哲墓志及传世文献、魏哲神道碑等材料,可以看出钜鹿魏氏在十六国时期迁居宁州,隋唐时期一支又迁回河北。魏远望历官十八任,将近四十年,曾任檀州、蓟州、沙州、瓜州四州刺史和安西大都护府长史,主要活动于唐代的东北边疆和西北地区,最后以瓜州刺史致仕。其活动多不见于史书记载,填补了存世文献的某些空白。借由该墓志等相关资料,可以考见唐代瓜州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沙州。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左传》"襄公十四年"及"昭公九年"纪事中"瓜州今敦煌"的注解作了知识史考察,并以此为中心,对"敦煌古瓜州"、"沙州古瓜州"、"瓜州是敦煌亦是沙州"等诸多认识进行了梳理。先秦时代的瓜州只是表示一定时空的地理专名,而不是一个有着具体疆界的行政区划。自汉武帝以来,敦煌一直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而瓜州的行政建置则起步于北魏晚期。从唐代瓜、沙行政建置并行开始,同时唐代的沙州本是前代的瓜州,敦煌又是沙州治所,这些行政区域的交合为《左传》"瓜州"的索解带来了事实上的压力,也助推了"瓜州今敦煌"认识的流行。《左传》"瓜州"今注的问题在于对地名的沿革过度具体化,以致产生了"有敦煌便有瓜州"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敦煌和瓜州两地西夏时期石窟艺术的壁画题材、造型风格、供养人构成、艺术功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敦煌与瓜州在西夏时期因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动荡不安的敦煌,由于历史的惯性继续了归义军时期的制作佛教艺术的热情,但仅限于改建或补绘前朝石窟;而相对稳定而强势的瓜州则营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原创性极强的新窟,集中反映了西夏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传说称其祖先来自西至哈至,当今学界一般将其解释为西州火州(高昌)。稽诸该传说之原始,与今天的说法迥然有别。裕固族现在传唱的叙事民歌《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是1963年以后的改编本,违背了原歌词的本意,歪曲了裕固族传说的历史记忆,误导了人们对西至哈至的解读与认识。结合史实,可证传说中的西至哈至实指沙州和瓜州二地,裕固族东迁就是分别从沙州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和瓜州万佛峡(瓜州榆林窟)出发的,向东迁徙至酒泉一带。与之相仿的是新疆东部的哈密豳王后裔,在难以自立时也是东迁至至肃州一带避难,而这里正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有意思的是,不管他们来自沙州还是哈密,当遇到困难时,其民众都会东迁至酒泉西400里处的苦峪。这些迁徙虽然都是受到外部压力的结果,但在东迁过程中,却不曾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说明明代中叶裕固族的东迁实际上是在明政府支持下和蒙古豳王家族统领下,辖区内部有序而目的明确的民族迁移。  相似文献   

7.
统军司是辽代设立的重要军事机构之一,据《辽史·百官志》记载共有南京都统军司、西北路都统军司、乌古敌烈都统军司等多个机构;试以南京统军司为主体研究对象,从该机构的设置与职官、管辖区域和职掌等方面进行分析,使我们得以更全面的了解辽代军事机构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镇戎军,为宋代防御西夏而设的军事重镇。同时,成为抵御西夏的前沿阵地。本文涉及镇戎军的建置、筑城、军事地位、隶属范围、军食来源等。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  相似文献   

10.
谢静  谢生保 《家教指南》2007,(4):80-85,插6-插7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大多数服饰论著和论文中都把沙州回鹘供养人服饰当作西夏供养人服饰研究.本文通过探讨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沙州回鹘政权建立、沙州回鹘与高昌回鹘供养人服饰的对比、西夏服饰与回鹘服饰的对比等问题,进一步阐明了沙州回鹘和西夏供养人服饰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使士绅阶层失去了传统的政治优势。但政府推行的发展实业、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改革措施,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政府指令的运作下,地方社会相应成立了商会、自治会、谘议局等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士绅借助于这些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广泛参与各种地方事务,在角逐地方权力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重组。新式社团和地方自治机构的出现,分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促成了地方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形成于西汉中叶的督邮监县制,当上承秦及汉初的"都吏循行"。督邮按部刺举,上至王侯、令长,下至乡亭有秩、豪强,无所不纠,而以监县长吏为要。此举标志着西汉已形成了郡县二级地方监察体制。初,督邮对郡守负责,与刺史无涉。但刺史在地方官化的过程中,逐渐左右了督邮。至东汉,郡县两级纵向垂直监察系统得以打通。两汉政治经济之大环境,督邮与郡守之关系,督邮自身之素质,是影响督邮监察效果的三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莫贺延碛北起哈密北山南麓,南至瓜州县大泉西北,广袤八百里,汉武帝以前原属呼衍王地。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特指唐瓜州常乐县至伊州的官道。"莫贺延"即"呼衍""呼延""呼演""姑衍""车延""五船"之别译。唐代于莫贺延碛道"总置十驿",即新井驿(今瓜州县雷墩子)、广显驿(今瓜州县白墩子)、乌山驿(今瓜州县红柳园)、双泉驿(今瓜州县大泉)、第五驿(今瓜州县马莲井)、冷泉驿(今哈密市星星峡)、胡桐驿(今哈密市沙泉子)、赤崖驿(今哈密市红山墩东),另有二驿失名,笔者推测可能分别在今哈密市之格子烟墩及大泉湾。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城市兴起,是西欧有别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对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概念内涵、城市的民众组织等三个重要问题所进行的中西比较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较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单位,更能蓄积起冲击封建政治体系的力量;而中国封建城市与统治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意义上是在封建政治体系中起着堡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军府为核心的军事行政体制逐步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军事行政关系侵蚀民政,出现以“军”代“民”的情况.在这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中,西晋实为关键时期.本文即探讨了西晋时期军府与州府的关系,揭示了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军事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北宋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武学作为官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于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兴办,直至靖康末年而不废。在这一时期,它逐渐建立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编制体制,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从而对北宋军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但由于时代所限,事实上武学并未被太多重视,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从而致使其军事功能与社会作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7.
郭景脩是北宋中后期的一名中下级武官,在历史上只能算是个小人物,正史中几乎不见踪影。可是今天能读到的他的墓志铭却有六千余字,其长度,可与正史中少数最著名的人物传记相提并论。可惜迄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仔细研读墓志铭,可知,郭景脩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少时的理想是通过科举直接担任文官,可因缘际会,他的仕途却是从武举开始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做武官。他供职于北宋的边防机构,从最低级别的武官开始,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主管民政的州级行政长官。与历史上某些具有划时代影响的大人物相比,他显然没有很高的才能,他的业绩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成功地经营了阶州(甘肃武都),使当地羌人归顺了宋廷。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北宋中下层武官,特别是从事边防事业的中下层武官的缩影。从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特别是吐蕃、西夏王朝之间的复杂关系,看到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深远影响,这些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大历史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行政复议管辖体制基本上是基于领导权而确定,这种“官本位”的行政级别管辖模式越来越遭到学者们的质疑和否定。行政复议管辖应该是源于监督权而不是领导权。在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具有独立地位的行政复议委员会来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弊。  相似文献   

19.
清代雍乾以后里甲制度趋于废弛,"乡地"成为各地的主体性乡村职役组织。乡地不同于保甲,是一种职能全面的地域性乡役组织,一般以村、庄等自然聚落为基层单位,其上置各级"地方"。各地乡地组织的生成途径互有不同,有些是出于原有地域性乡役组织的转化,有些是出于里甲组织的地域化演变,有些是伴随里甲制度的废除而创建,有些则长期与里甲组织共存,此外,有些地方的乡地通过编联保甲得到充实,呈现次生形态。乡地组织承担的职能包括催征田赋杂税、摊派征发差徭、报告刑事和治安事件、在民事诉讼和刑事案件审理中承担各种责任、进行道德教化和调节民事纠纷、办理保甲和统计户口、办理抗灾赈济事务,以及奉官府饬令办理各种临时性事务。清中期以后的乡地制度,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政治的实用主义特征,可以反映中国政治发展中国家组织逐渐向乡村社会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