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的《寒夜》是一部“好人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本动因深植于汪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文宣的痛苦,直至生命的毁灭不是某人的过失所致,也不能单纯归罪于社会或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汪母及曾树生存在的本身就是汪文宣痛苦的根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汪文宣的死亡以及其家庭结构的最终消解是其家庭结构的存在自然生成的。在这个消耗性的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把握了这个结构才算真正把握住了“好人悲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寒夜》是巴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抗战时期的国统区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家小职员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家巴金(1904—)与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在文艺创作中有一个共同的题材,就是写家庭悲剧。巴金写了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虽然他在总序中说:“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然而在《家》、《春》、《秋》中所表现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生与死、呻吟与愤怒确实充满了当代悲剧意识;而且是家庭中的悲剧、巴金的艺术创作具有净化心灵、达到崇高境界的效果。 “寂寞啊!我们底家庭好象是一个沙漠,又象是一个‘狭的笼’(引自《家》11章)。 奥尼尔创作了象《天边处》、《榆树下的欲望》、《长夜漫漫路迢迢》等,以普通人在家庭  相似文献   

4.
赵兰芳 《现代语文》2008,(10):37-38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强调的悲剧性的毁灭,不是指以往一些美学家所概括的悲剧人物——‘好人’、‘伟大人物’——的灭亡,而是不拘什么人身上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且‘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拘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雷雨》作为一出悲剧之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为侍萍、繁漪、四风、周冲这些善良可爱不幸的生命掬一捧同情的泪,更令人感悲叹惋的是曹禺通过这出剧展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5.
一《寒夜》是巴金的又一力作。其主题,历来就是重复作家本人的话:“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我有意把结局写得阴暗,绝望,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我所谓‘沉痛的控诉’”。“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也即“通过人来鞭挞制度”。因为这一主题是由作家本人概括的,故而被称为定论。但是如果从作品本身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巴金小说《寒夜》所展现的是抗战后期“大后方”的一个最平凡的家庭悲剧。悲剧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夫妇和母亲——汪母、儿子小宣,抗战后由上海来到“陪都”重庆。由于反动当局的腐败政治和投机狂潮造成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致使无数如汪文宣这样正直本分的知识分子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并最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悲剧。评论者都认为,《寒夜》的家庭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根本的,但在论述这个家庭悲剧的内部原因时,又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个家庭悲剧如果从婆媳双方来说,曾树生应该负更大责任;也有人认为,从作品整个倾向看,作家更同情树生,婆母是要负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7.
《寒夜》有着成熟完美的艺术形式,它在三位家庭主要人物的平等对话中向读者深刻展示了一幅具有现代意味的家庭生活中生命欲求冲突的现实画卷。《寒夜》家庭悲剧的内涵丰富而复杂,直接原因是男权文化下角色错位、制约失衡,加之家长专制的干预导致家破人亡,悲剧的根源则在于他们强烈的生命欲求冲突。  相似文献   

8.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9.
《寒夜》是巴金1944—1946年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虽说没有《激流三部曲》名声之大,却也早蜚声异域。本文试图通过对《寒夜》思想内涵的剖析,探讨其悲剧的深刻意义。 《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他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中篇小说《寒夜》,再次把激情投注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关注着他们在艰难的人世问的浮沉命运.是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主题。主流看法是:“巴金在这个小公务员的悲剧中总体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恶.从而具有极大的批判力量。”作者本人也说:“罪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罪在当时重庆和国统区的社会”。嗽而。细读全文。本人认为造成小职员汪文宣悲剧的固然有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因素。而人性的弱点,人心的隔阂也对汪文宣的死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渴望》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只能存在于“渴望”之中,现实的一切则都搞得阴差阳错。“好人一生平安”只是善良人们心底悲怆的呼喊.好人不得好报成了当时社会的通常现象,善良如刘慧芳者也活得那样苦不堪言,最终被撞成残疾,将悲剧推向了极致。《渴望》的最感人之处也许是讴歌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对经历了十多年“恶”大行其道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在“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善”的回归,电视剧《渴望》正是这种呼唤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有理由渴望:不再人为地制造悲剧,使人们都能像“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寒夜》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封建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禁锢下,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中,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迷失自我,形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导致悲剧发生;《寒夜》不仅是一场社会悲剧,也是一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下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4.
《寒夜》是巴金的一部以描写封建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展现了民国时代小知识分子汪文宣的婚姻悲剧。在汪文宣家庭生活发生巨变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因素。本文以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为视角,深层探析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家长身份的无奈变移及其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的转变,以期拓展对这篇小说内涵的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 1996年第 7辑符泊《一词不慎 ,致人于“死”》中说 :“《新民晚报》 1995年 6月 2 2日社会新闻版的一条标题令读者惊愕与惋惜 :‘徐虎死了吗 ?’”并说 :“读者的惊愕与惋惜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条标题赫然是 :‘徐虎身后劳模成行。’‘身后’是‘死后’的意思 ,这是常用词 ,如‘身后萧条’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也都只有这一个义项。”进而断定 :“根据这一词义 ,标题的意思显然是 :‘徐虎死了 ,后继有人。’”还是“可是细读新闻 ,读者又由惊转喜 :徐虎并没有死 !原来报道的内容是说 :榜样的力量产生了‘徐虎效应’ ,现在…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在禁欲的年代还是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善良都与之格格不入。《兄弟》中的主人公宋钢的人生悲剧,揭示了不同时代里相同的残忍、冷漠与麻木;以及对“好人有好报”这一话语的怀疑。宋钢的失败,恰恰说明了善良是如何在疯狂和冷漠的社会中被利用、被摧残与被损害而一步步走向绝望与毁灭的。  相似文献   

17.
1.1947年3月,巴金的《寒夜》问世了。这是继《家》之后代表着作家创作最高成就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巴金卷帙浩繁的作品茂林中的一篇现实主义佳作。近年来,这部力作益发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并曾一度蜚声于日、法等国文坛,甚而被誉为“巴金最优秀的作品”①。《寒夜》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博得这般高度的评誉,原因之一就是它蕴含着“极大的艺术魅力”,标志着“作家感情和艺术的成熟”②,而这又突出地表现在它那力透纸背的心理描写中。它通过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大后方”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悲剧的记叙,  相似文献   

18.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19.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