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就是传统报刊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即将报刊新闻评论手法运用到电视评论工作之中。在实际操作中,电视新闻评论主体与报刊新闻评论主体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报刊新闻评论主体多由专职或业余评论员、报刊编辑、独立撰稿人、热心读者等组成。创作的一般流程为:评论主体根据新闻记者采写的新  相似文献   

2.
版式美在报刊编辑美学中是最直观的审美范畴。版式设计的审美趋向、审美意识、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报刊作为传播主体时的内容能否更好地吸引读者,提升读者在接收信息和阅读时的美感享受。版式设计得清新、灵活、美感强烈,能与报刊的内容构成有机整体.就能吸引读者“眼球”,让他有非读下去不可的趋美欲望。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新世纪第一个记者节,湖北省和武汉市的记者编辑与读者共度自己的节日。首义广场、新武展广场上,省记协举办的“评报评台”活动真正成为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 上午8时许,各新闻单位精心搭就的“平台”前已是人潮涌动,许多读者、观众或驻足在展台前细品文章。或拉着记者们交谈。8时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缪合林,省委宣传部秘书长马建中,省记协主席李德华,省记协执行主席卢吉安等一行来到广场,亲切慰问长年辛勤耕耘的记者。 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展板前,缪合林拿起当日的《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报刊仔细阅读…  相似文献   

4.
郭洁  萧云 《军事记者》2008,(9):29-29
为提高报刊与读者的接近性和参与性,很多报刊都开设了读者来信的专版或专栏,军队报刊也不例外。读者来信专版专栏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编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报刊的贴近性。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有的读者来信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稿件多为记者、通讯员来稿,忽视来自最基层的读者声音;有的读者话题过于分散,  相似文献   

5.
话说“读者定位”田厚纲时下不少报刊的老总对自己的读者群是不很清晰的,连读者的成分比例、层次结构和群体组合等也是一知半解。他们似乎不太明了一份综合性再强的报刊,也不可能包罗万象,让任何读者都爱读的道理。一些报刊发行量上不去,极少数报刊不得不停刊,与没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报刊种类多,涨价幅度大,经费调整跟不上,各部门的订报数量都在压缩。去年年底订阅报刊时有人提出:报道组有5种报刊,应该减少几份。由主任说:“报刊是了解上面报道动态的重要渠道,经费再紧,也不能紧报道组。”政治处给报道组除保留了《新闻与成才》、《解放军报》等去年订的报刊外,还增订了《应用写作》等3种报刊。申主任经常鼓励机关干部结合本职写稿,大力支持报道骨干到一线去采访,写连队事,写身边人;引导督促报道员开展读报、讲稿、评稿活动;常常跟报道员研究报道动向,帮助报道员修改稿件。每次下基层,他都带回几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报刊纷纷与企业界联合举办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理论文章、新闻评论、杂文等多种体裁、形式的有奖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涌现了一批精品和佳作。其评奖方法虽各有异,但总体来说,读者是满意的。但是不少报刊的评选方法仍属经验型,缺乏科学根据,或方法不完善;个别的报刊甚至对征文评选不够负责。因此,分析和研究征文评奖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有效的评  相似文献   

8.
老年报刊是以老年人为读者对象,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报纸和刊物。以老年生活为题材,以老年群体为主要读者的杂文谓之老年杂文。本文拟就老年报刊运用杂文的形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报刊自身的发展服务等问题作些分析探讨,以就教于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和同志。一、老年读者的精神需求和阅读特点老年报刊的主要读者是老年人,老年人又是一个大的群体。从职业上来区分,有老干部、老职工,还有农村的老年朋友。从文化素质上看,也有高、中、低不同的层次。无论何种职业哪个文化层次的老年人,都有着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包括老年报刊在内的老龄部…  相似文献   

9.
老谭  小王 《新闻界》2003,(4):62
当今,报刊林立,加之订阅经费的不足等原因,不少单位都号召自费订阅,改革报刊订阅方式,单位给予适当补助的办法。这样不仅使读者有了选择订阅报刊的自主权,而且还促进了一些读者喜欢的报刊的发行。据松藻矿务局、重庆巨能集团公司的不完全统计,每年自费订阅报刊金额达10多万元,报刊种类上100种。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报刊这一特殊商品正在接受人们的选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那种只会在订阅宣传或“红头”文件上做文章,不讲信誉,刊登一些质量不高的关系稿、人情稿、官衔稿,又没有“拳头”产品的报刊,如今是很难真正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10.
文爱艺现象     
文爱艺的诗创作,在诗歌园地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当前,人们都在感叹诗歌的衰落,诗,越来越不为读者所理解,也越来越被文坛所忽视,形成了诗刊以外的报刊发诗难,诗评少、承认诗人的地位荣誉者更少,诗人已难与其他作家一样有出入社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评论,是指对各种新闻作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稿件和报刊新闻体裁的文章、稿件)及重大报道活动开展评介、评议、评析、评论和评选、评奖。这是各级各地的新闻单位与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同时新闻作品评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新兴社会学科。 从新闻信息传播全过程来看,对新闻作品进行评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编缉—录制 播出—评论(专家评,听众、观众评) 报刊新闻:采访→编辑→刊印→发行→评论(专家评,读者评)  相似文献   

12.
报刊资源是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繁多、信息容量大、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等特点,深受读者喜爱。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报刊载体类型、服务手段、读者需求等各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图书馆报刊服务进入了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时期,如何发挥报刊资源的最大作用,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利用,是亟待图书馆工作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由三名农村青年自愿组建的、订有70多种信息报刊的湖南省邵阳县社交信息介绍所,去年以来,面对国内信息报刊林立、读者订阅报刊举棋难定的情况,义务组织评报活动,既为读者订上称心如意的报纸,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指导,又为报社提高办报质量,真实恳切地反映了读者的意见,收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件,对细节处理不当,引起广大群众不满就说明了这一点;又如,有的报刊把拟议商量中的问题,抢先发表,来回炒作,致使某些地方或某个部门(战线)不安定也反衬了这一点。因为读者是分层次的,即便是同一个读者,他也有多重性,要求也是多方面的,简单消极的给予与迎合,是讨好不了读者的;只有善意的引导和热情的服务,才能真正赢得读者! 卖点合理论一些报刊以走向市场为由,认为只要有卖点就行,甚至说,就像商品一样,顾客需要就是好。我以为,对卖点不可一概而论。因为报刊是精神产品,它不是一般商品,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有…  相似文献   

15.
一些报刊的读者对象从报刊名称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对于读者选择很有益处。可也有些报刊却是大众化的,不少年龄、性别、职业和知识层次的,我们全且把这类报刊称作“大众报刊”或“普及性报刊”。这类报刊除机关单位公订外,更多的是家庭个人私订,读者面很广。以一个家庭而言,有一代、两代、三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报刊没有任何关系的,大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是编者,就是作者。很多作家都当过报刊编辑,正是经过他们之手,一部部重要作品,从报刊走入读者,走进历史的荣耀。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1897~1986)先后主编过多种报刊,尤其是他在抗战前后两度主编的《文学杂志》,是当时最畅销的文艺刊物,每期行销都在两万份以上,读者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7.
杜华赋 《新闻界》2000,(4):56-56
为了进一步提高报纸的质量 ,扩大订户 ,许多报刊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读者调查”、“有奖征求读者意见”等活动 ,公开征求读者对报刊的专栏设置、版面内容、印刷和校对质量 ,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这样做 ,既体现了依靠群众办报办刊 ,又满足了多层次读者的需求 ,对编者和读者都有益 ,实乃大好事。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做得好的较少 ,大多是走过场 ,图形式 ,耍花枪 ,出虚招 ;有的雷声大 ,雨点小 ;有的虎头蛇尾 ,有始无终 ;还有的甚至是愚弄读者 ,欺骗群众。笔者业余写作20余年了 ,对报刊有着特殊的感情 ,加之自己也在从事办报工…  相似文献   

18.
由三名农村青年自愿组建的、订有70多种信息报刊的湖南省邵阳县社交信息介绍所,去年以来,面对国内信息报刊林立、读者订阅报刊举棋难定的情况,义务组织评报活动,既为读者订上称心如意的报纸,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指导,又为报社提高办报质量,真实恳切地反映了读者的意见,收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不说做编辑要求知识面宽,要博学,不说少儿报刊的版面比成人报刊的版面要求高、要活泼……单就少儿的语言这一关就很难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编辑内容的语言少儿化问题。因为少儿报刊的作者不全部是小读者,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成人为孩子所写。少儿报刊也是成人为孩子们办的,大人办少儿报刊,心理状态、思维、语言、文字习惯很自然地和小读者有距离。少儿报刊要为少儿服务,取得他们的喜爱,为他们所接受,就需要我们少儿报刊的编辑下功夫研究小读者,接触小读者。必须对少儿的年龄特征、认识能力、阅读心理、语言水平、兴趣爱好等有较为…  相似文献   

20.
善待作者     
善待作者陈其浩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记得1995年底的报刊征订大战,有一个突出的共性的东西,即绝大多数报刊提高了订价,且涨幅较大,其主要原因据说在于纸价狂涨,不得已而为之也。多数读者大概都见到报刊社所作的征订广告中,均有“提高刊物质量,以回报读者朋友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