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学术批评的价值之维——一种教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洲 《教育学报》2008,4(2):47-51
没有学术批评就没有学术进步。学术批评对创新教育理论、多向度理解教育实践与提升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教育学术批评中,这些价值的实现却需要开展实实在在的“真”批评,拒斥言不由衷的“假”批评;注重专题评论,倡导融合批评;培育宽容精神,进行自我批评;进而促进教育学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文学向自身靠拢、回归之时,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文学身上又一个沉重的负担。当代中国文科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异化集中体现在功利主义的学术倾向上,其突出表现在学术目的、学术心态、学术方法三个层面。本文提出从青年学者自身认识和行动的提高、取消官学一体与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治学经验三个角度对学术精神加以重塑。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味"网站发表题为《缺乏学术素养的"学术批评"可以休矣》(以下简称《缺乏》)的文章,该文提出,学术批评应具有基本的学术精神和基本的学术素养。对学术批评者的这个要求无疑是正当的;同样的道理,被批评者也必须具有基本的学术精神和学术素养。学术研究者是否具有学术素养,其表现之一是:学术成果的表达是否规范。"语文味"的理论是否合乎学术规范,我  相似文献   

4.
大学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环境是大学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学术本体观、学术态度观、学术目的观、学术发展观、学术评价观是学术观念体系的主要成分。探索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的精神、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学术道德规范涵盖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学与学术     
《教师》2012,(23):F0002-F0002
本书作者在大学的中国形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近二十年)与西方形态(德国与美国)的比照中,通过对大学微观管理制度、终身教职与学术共同体、学术批评与学术发展、学科规划、大学人文教育、留学现象、研究生培养制度、中国学术自主性、中国大学自信心等急迫问题的细腻论述,追问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真谛以及中国大学改革的得失。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运恩,加上“携情感以行”的行丈,处处都体现出哲学家的睿智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语文知识》2007,(4):F0002
董志翘男,1950年8月生,浙江嘉兴市人,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博上生导师,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7.
《东北通史》出版后,有批评者提出15个问题指出该书史料运用不严谨,对重要地名的考证失之模糊,对重要事件的记载存在遗漏,尤其缺少记述东北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真相,以及东北与全国铸为一体的内容。金毓黻先生撰文予以回击。他指出学术批评的态度应是抱持善意,备列优点之后再举其不足,在方法上应观其大。《东北通史》解决了数十个东北史地纠结难解的问题,将会成为研究东北史的参考书。这场学术争论涉及东北史研究的史料甄别、材料取舍、东北史的写作方法以及学术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对于我们研究东北史学学术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曜是20世纪云南学术史上的杰出学者,文章评述了他在历史学、民族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认为他对中国古史分期、中国民族学的恢复和发展、云南地方史研究和学科建设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其新著《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赵学勇、王贵禄将其对于中国西部小说的研究聚焦于“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话题点上,标题的拟制及其中内含的论述话题选择本身,即已清楚地显示了他们在写作时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学术的,在史的视角的观照下对中国西部小说诸多问题所进行的严肃的学术思考;一方面也是人文的,其中彰显了他们作为具有明晰地域身份的学者对于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建构之时的主体性。学术的严肃、理性和人文情怀所引发的同情、体认,两种不同的精神面相所表现出的文学研究所特有的魅惑,是这本新书产生强大吸引力的根由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学术需要经过一个批判性反思阶段,迎来它的思想的时代。这一批判性反思阶段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学术批评的出场与担当。然而,从实践来看,虽然学术批评作为批判性反思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推进学术生产、进行学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术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却一直未受重视。学界开展学术批评的呼声日隆,却其力不彰。学术批评以及...  相似文献   

11.
晏杰雄的新著《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是一部以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批评专著。这部著作宏观视野超前,微观分析细致,论证系统、深刻,论从史出,有理有据。著者注重开掘新的研究思路,从文学史的视角对长篇小说文体加以研究,并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经验提出“长篇小说文体向内转”的新观点,使得这部论著具有相当的开创意义,同时也显示出了著者高度的学术自觉和专业的批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究过于注重局限性的挖掘,这些研究不仅没有提出实际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且启发了学术造假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反检测手段.较传统的三审制,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收录资源广泛、避免编辑与作者间的矛盾、有效遏制一稿多投的学术不端行为等优势,成为继人工慧眼后,又一只识别稿件学术诚信的火眼金睛.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良性发展环境的构建,需要的不仅仅是研制者技术上的改进,更需要使用者、网络运营商、学术出版者的共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学术评论缺乏批评意识,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从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学术批评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学术批评彰显学术立场并引领学术发展方向,学术批评有助于学术创新,学术批评可优化学术生态,学术批评砥砺学术思想发展,学术批评可增强学术认知能力,学术批评有助于学术积累与思想革命。学术评论呼唤严肃...  相似文献   

14.
学术权力是指具有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的学术人员以及由学术人员组成的学术组织根据学术事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作为学术权力主体的学术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既参与教学与科研活动又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另一类是参与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但未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普通”教师。既要充分重视第一类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忽视第二类教师潜在的学术权力意识。不仅要明确学术权力的客体是学术事务,而且要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划分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学术构建、学术汉语与学术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西翻译史与语言学深切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翻译对中国构建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古汉语对提升、改良现代汉语,进而创建发展能够表述西方式的精细事物与逻辑的学术语言即学术汉语的可行性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于 2 0 0 4年 8月 2 6日颁布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明确学术要求、保证学术质量、维护学术尊严、纯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既比较全面涉及了学术规范的方方面面 ,又具有现实针对性。例如 ,《规范》对引文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 ,无论曾否发表 ,无论是纸质或电…  相似文献   

17.
学术权力是指具有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的学术人员以及由学术人员组成的学术组织根据学术事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作为学术权力主体的学术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既参与教学与科研活动又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另一类是参与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但未担任行政职务的高校"普通"教师。既要充分重视第一类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忽视第二类教师潜在的学术权力意识。不仅要明确学术权力的客体是学术事务,而且要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划分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学术批评,较多的是对于抄袭、剽窃的批评,而思想性批评较少,即使有一些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学术批评可分两种,一种是技术性批评,另一种是思想性批评。思想批评可以使学术探讨深入,可以使理论不断地趋于完善,显然思想性批评对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有更重要、更深刻性的作用,是需要竭力提倡的。因为社会体制的原因,导致学术泡沫化,这是对学术事业发展的一种极大的危害。事实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危害,那就是对思想的重复或咀嚼。思想性批评可以对第二种危害起一定的治疗作用,拓宽学术的视野,推动学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 ,研究方法具有乾嘉学派的朴学考据特征 ,这是由中国传统学术、时代思潮和个性精神追求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闻一多承继朴学传统的同时 ,自觉接受新学术、新思潮 ,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构架起以朴学为基础、传统与现代交融、微观与宏观结合、中西汇通、多元化的方法论结构 ,形成朴学精神、现代思维、诗人激情、史家视野、文化意识的学术个性品格  相似文献   

20.
《教师》2012,(23):133
本书作者在大学的中国形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近二十年)与西方形态(德国与美国)的比照中,通过对大学微观管理制度、终身教职与学术共同体、学术批评与学术发展、学科规划、大学人文教育、留学现象、研究生培养制度、中国学术自主性、中国大学自信心等急迫问题的细腻论述,追问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真谛以及中国大学改革的得失。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运思,加上"携情感以行"的行文,处处都体现出哲学家的睿智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