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息思想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解释许多事物的局部与全部的关系。全息思想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它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起源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社会精神现象的认识水平;有助于我们树立更全面、更科学的人类发展观;可以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均衡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2.
《语言全息论》是钱冠连教授运用演绎法做的较新的研究成果,而Lakoff&Johnson近来所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越来越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王寅根据其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了语言的体验观,是对语言众多性质的一个补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用语言的内外两种全息状态来解释语言的体验性。通过讨论现实、认知、语言的关系,论述了语言内全息状态和语言的体验性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外全息状态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语言的各种性质,重点是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论述了语言的体验性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者对科学理论中的新领域——全息学说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研究,我国学者也参与了作为一种新宇宙观的全息论的构建。全息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空间的任何一点,都有来自宇宙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和发自于各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信息。全息包是体现全息普遍性的功能单位。全息包虽然不能脱离开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一个信息包。部分是整体的全息包;现实是历史的全息包;个体是类的全息包。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全息包,是这个原始的全息包分裂、演化的结果。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包括全息认识方法和控制方法,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有应用。目前全息论的哲学成分还比较浓,全息论哲学也为某些重大哲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教材的应用 ,使得教材形式多样化 ,尤其凸现了图像、文字、声音和教与学的交互 ,是四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方法 ;它的出现体现了事物的全息性。文章重点探讨了全息理论和多媒体教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论,从全息论的视度来看人的认识问题,可以得出许多新的结论.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全息重演的演化过程.其理论的基点或理论预设是认识主、客体的同源、同构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的主客体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且二者全息统一,故而彼此可以实现认识.认识的过程即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或全息共振.认识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全息重演进化来完成的.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认识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最终确立,正是自然界长期重演进化的结果.认识的重演发生也就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本体向认识主客体的分化过程,是认识本体全部信息的有序化展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全息论的观点出发,对植病流行学的原理进行了探讨,摸索总结了其中规律,并研究了对此全息现象进行模拟分析的S型曲线的全息性.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和世界互动体验的视角去探讨语言的规律。语言全息则强调宇宙、人和语言的全息关系。二者在对语言的看法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如隐喻、转喻、格式塔、事件认知模型理论等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全息理论之间的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8.
心─身全息论是关于研究人脑(心)与机体(身)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交叉科学,本文概述了心─身全息论的基本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对心身医学、宇宙医学、心─身行为学和进化中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以语言全息论为视角来探讨语用推理,指出语用推理具有语言内全息性与语言外全息性。其一是语言内语用推理的全息性,主要从重音、词序等来讨论;其二是语言外语用推理的全息性,主要从动态语境、认知、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最后指出,语用推理是一个全息的统一体,具有全息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这两大阶段后,发生了语言性转向,走向了语言哲学的道路.中国著名学者钱冠连研究员的专著<语言全息论>作为一部语言哲学著作,为东方的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思路.本文探讨了<语言全息论>的主要内容以及整个理论的建构和论证过程.同时,针对该著作的具体理论内容和逻辑论证过程提出了一些疑问,以期引起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