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测量,主要采用确定问题测验(DIT)和道德判断测验(MJT);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能力倾向、政治倾向与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以及高校类型、课程经验和课外经验等高校因素;大学生道德认知与其他心理发展的关系,其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同一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今后的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需着力于研究理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在对大学生道德现状和高校德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德育困境的症结在于目前高校德育停留在道德认知教育阶段,不能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道德情感,并提出高校德育的出路是从道德认知教育转变为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德育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不足与道德教育的乏力和偏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就必须加强高校德育,使其在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无论是灌输还是对话,实质上都是一种单面论证,单面论证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有可能引发道德怀疑主义和知行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分歧以及对德育信息的熟悉程度,客观要求高校德育适度引入负面道德现象.高校德育进行双面论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善”;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免疫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和超越社会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近年来困扰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脱节是其症结之一。本文结合高校德育现状,以强化道德实践为突破口,以促使道德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品行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深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徐凤 《文教资料》2010,(7):189-190
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对社会道德的接受、转化与践行,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个体需要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同时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容、教师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学校、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接受与践行社会道德有较大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的社会道德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的推进将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国际化的基本价值观蕴含着较高的道德人格要求,冲击着传统的爱国情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国际化所带来的激烈文化冲突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同时,国际化的负面效应也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效果。人们应该从新情况出发,强化工作力度,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摸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的新规律、新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高校掀起道德建设高潮的背景下,本文立足于高校德育环境,在深入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象、网络社会中互联网工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当前高校内部评价机制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高校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病,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有利于拓宽大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思路,为今后大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的不断改变,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当今多数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道德选择不明确,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只有解决好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增强德育实效性这一课题,从德育的内涵、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增强德育实效性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高校掀起道德建设高潮的背景下,本文立足于高校德育环境,在深入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象、网络社会中互联网工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当前高校内部评价机制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高校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病,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有利于拓宽大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思路,为今后大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创新道德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职责。目前,偏重道德规范认知的德育教育方式、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转型时期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制约着大学生创新道德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创新道德素质和培养创新道德品质需要创新科技环境建设,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德育教育模式和完善道德教育考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单一的德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有必要将德育教学理念渗透在各科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英语是高校的重要学科,英语学科的语言情景是进行德育的优良土壤.  相似文献   

14.
道德学习:高校德育的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学习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等三种基本类型的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生存在诸多差异,进而在道德学习的诸方面独具特点.具体表现为:道德学习思维的发展和道德学习内容的丰富;道德情感体验形式的变化和道德情感稳定性的增强;道德行为习惯基本定型和道德行为呈现二重性.把握大学生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德育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5.
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为高校德育敲响了警钟:高校不仅要培养以丰富知识装备起来的"能力人",还要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人".本文以崭新的视角阐述,具有内在审美特征的大学校训,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以大学校训作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德育,在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形成稳固的道德人格,在求知、修身和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和终身性的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是一项启之以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德育亲和力有助于改变传统德育的单向度模式,提高大学生德育建构的主动性、参与度、认同感和创造力。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四个维度构成了德育亲和力的养成、传递、影响与可持续,对于科学把握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应对现代高校德育主题转换、情感激励、内容多维、情境变革下的时代新命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致力于德育目标同构、道德情感激发、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生态长效性的德育亲和力实践也将推动高校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呈现多元化,致使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多元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心理阻抗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过程中个体产生心理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道德接受主体道德价值取向的模糊、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与失误、大众传媒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弱化等。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社会化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调节,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的干预,才能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