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我却已经度过两次。我的第一次童年,是在呆看着教室窗外的云、翻找着院子角落的虫和对抗着大人世界的许多规矩里度过的;陪伴我的是一个小孩的孤独和想象。我的第二次童年,是在我自己的小  相似文献   

2.
童年的小溪     
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度过的,我爱那儿的一草一木,在那迷人的地方我度过了12个春秋。回首童年,是多么的有趣,总充满着欢快感。记得儿时,我住在乡下奶奶家,她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条美丽的小溪。初春,冰还未化的时候,我和小伙伴拿着小铁铲,来到小溪边,拿着铁铲在上敲:“丁丁当当”的声音可好听了,我越玩越欢,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回荡小溪上空。盛夏,我们便在小溪里捉小虾、小鱼,拾颜六色的小贝壳,欢快地嬉水玩耍儿。秋末,我们又来到了我们的“乐园”时,溪面上有许多落叶,像一只只美丽的小船,我们便把它们排成了一个长队,又在小船…  相似文献   

3.
开会     
牟丕志 《新闻天地》2011,(11):79-79
我是机关里的一个小头目。大家都说我是官。其实我也算不上什么官,不就是管着几十个人嘛,仅此而已。自从当上了这个小头目之后,我就越来越爱开会了,以至于对开会如痴如醉,难以割舍。一天不开会,我的心里就感到很难受。好像缺了点什么。有人说我是“会虫”,我认为这种说法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4.
童年时期我在椰风蕉雨的爪哇岛,《良友》是我认识祖国真实形象的读物之一。它每期刊印在封面上的两个红色艺术字体——良友,从那时起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忘。在经过了漫长的数十个春秋以后,我竟有幸走访香港《良友》画报社,并见到了社长伍福强。在湾仔金丰商业大厦十一楼上的《良友》编辑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他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伍先生说,“许多人都喜欢问我,  相似文献   

5.
过去常常听妈妈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说我是在部队医院里长大的.当时爸爸是解放军203医院的副院长,妈妈是医院的护士.他们每天都忙着抢救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根本顾不上我.我就成了医院里的一名"小伤员".只要我一哭,就有人喊:谁有空去看一下"小伤员".这时就会有人过来抱抱我,或给一点吃的.  相似文献   

6.
《兰台内外》2009,(6):62-62
在胡同里度过童年 1969年10月1日是年轻的共和国20岁的生日,也是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投入运营的大喜日子。就在这天,一个小生命悄然降生在北京新华门和故宫之间的一个小胡同里,一对在电话局工作的年轻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他就是祝捷。  相似文献   

7.
张宝申 《北京档案》2010,(12):40-42
水汆儿 60年前,我的童年时代,家住南城牛街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早起一睁眼看到的风景,就是院里的几户人家在生炉子.炉子是那种四爪着地的铁皮圆筒上面有个四方炉盘儿的"洋铁皮炉子".生火时先在炉膛底部放上劈柴,引着以后再放煤球,然后用"拔火罐"拔上.等浓烟散去后,见到蓝火苗了,赶紧在炉眼儿里坐上一个水汆儿.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情谊     
一个人离开童年总是越来越远,可是童年的回忆永远是亲切的,多少事,历历似在眼前。一个作者对于创作道路上的起步阶段,也是这样,也有不少难以忘却的事。这一阶段,也许可以称为“创作的童年”吧。一九四六年夏天,《中国儿童时报》领着我走进儿童文学这个天地。当时尽管风雨如磐,在这个天地里还是有花香,有鸟语。《小朋友》、《童话连丛》、《现代儿童》、《儿童故事》、《儿童知识》、《儿童世界》、《新少年报》,集中在上海,它们都曾给我这个青年作者以帮助和鼓励。《小朋友》就是十分值得我纪念的一个刊物。  相似文献   

9.
童心可畏?     
我伤心地哭泣着,由于绝望而自己抓自己的头发……昨天我的祸闯得是那么大,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我都吓傻了,好像在做梦一样。 昨天,我刚从学校里回来,就回到房间里拿起我前天做的那副钓鱼竿,跑到威纳齐奥先生的房间里,我想在他的小水盆里钓鱼,逗他乐。遗憾的是威纳齐奥先生睡着了。他睡觉是那样的古怪:脑袋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1.
写给秋天     
正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稀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一向,我欣赏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云南省图书馆是在我考入昆明师院附中后的第二年,那是一切都浸泡在“解放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喜悦中的火热的1954年。那时.就连小孩子们都知道要好好学习,因为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建设祖国出力,知识就是力量嘛。  相似文献   

13.
正真高兴参与了"中国童话美绘书系"的编辑工作,因为每一页的阅读,都能使我疲惫的心从钢筋水泥的大厦里飞出去,溜回到童年。那时候,听的就是这些故事。彼时是那样的场景:炎炎夏日的夜晚,清凉的竹塌上,妈妈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述说:每年的七月初七,天空中很少会见到喜鹊,你知道他们去哪儿了  相似文献   

14.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爸妈就要我记日记了,开始的时候天天写,写完了还要呈送给爸爸妈妈过目。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小时候记下的十几本日记依然被他们仔细收好,每次回家,翻开童年的日记本,看着泛黄的纸张,童年又会点滴浮现。当我知道自己要成为《小屁妞日记》的责任编辑的时候,心里忍不住一阵窃喜,多么珍贵的童年日记啊!这肯定会是一本很好玩很有趣的书!  相似文献   

15.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爸妈就要我记日记了,开始的时候天天写,写完了还要呈送给爸爸妈妈过目。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小时候记下的十几本日记依然被他们仔细收好,每次回家,翻开童年的日记本,看着泛黄的纸张,童年又会点滴浮现。当我知道自己要成为《小屁妞日记》的责任编辑的时候,心里忍不住一阵窃喜,多么珍贵的童年日记啊!这肯定会是一本很好玩很有趣的书!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在一个小国家里出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很了不起的话,那么在这 个小国家的同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更属罕见了。这个 光彩照人的家庭,就是荷兰教授延拜尔根兄弟的家庭。 廷拜尔根(J·Tinberge)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者。而他的弟弟则是生物学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有趣的是兄弟俩都是在66岁的那年获得诺贝尔奖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童年,是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里度过的,经过一系列的世事变迁,如今已在一个小城市里定居,远离了养育我的故土。当我回过头去细数那时的一幕幕时,都会唏嘘流泪,我至爱的亲人和乡邻,他们或在或不在,都仍旧以世间最淳朴的笑脸,时时在梦里召唤我回故乡。我时常想起每年二月村里集会,村口架起的油锅里翻来覆去炸油条的情景;想起过年前,家家户户忙着煮肉和炸供品祭拜灶神爷的情景;想起农忙时我和爷爷奶奶掰玉米掰到夜里12点的情景……如此这般很多很多。前一段时间,读了一篇散文《无名氏》,写得是民间艺人的精湛演艺以及贫苦…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月,是解放军报创刊50周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无不感到兴奋,因为我从一个小学生,到军报工作了50年。50年来,我就是在军报的老领导、老编辑、老记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村巷小路     
小时候乡下姥姥家门前的村巷小路,一到雨季便一改往日的面目,换上了泥泞的装束。于是,它上面便刻上了一个个幼稚的小脚印;一顶顶大草帽下,便飞出一串串欢笑;在雨幕下写出一首首让人难忘的歌。到了收获的季节,小路便装满了欢笑,那挂在家家屋檐下的串串红辣椒像火一样燃烧不熄,那铺在家家屋顶上的玉米,总让我想起香喷喷的玉米棒,噢,对了,那一次掰玉米,掰得我的小手都肿起来了。到了烈日炎炎的季节,阳光把小路上的尘土给托了起来,飘荡在村巷的每个角落。人们满身是汗地从小路走过,立刻被尘土包围了,有的大嫂大娘洒上几盆水,可一会儿就被硬邦邦的土地吸收了,到了太阳西下人们便陆续走出屋门乘凉,大嫂们给自家娃娃一大盆水,娃娃坐在盆里,调皮地用小手撩起水来洒在妈妈脸上,嘻嘻哈哈的笑声洒满了小院。虽然那条装满童年故事的小路而今已经被宽敞的柏油马路取而代之。然而,乡里的村巷,村巷的小路,连同那小路上的小脚印,十足的河南腔、辣椒、玉米和那一串串的欢声笑语,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令我时时想起,久久难以忘怀。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作者的童年驻留在村巷的小路上,全文围绕“路”写了路的坎坎坷坷及路旁的景物,写出了作者的恋乡之情,文中暗含时代的变迁。全...  相似文献   

20.
兰洁 《大观周刊》2011,(22):131-131,126
小哥哥在《情人》中的形象既神秘又温暖,小哥哥让主人公有了童年的回忆;但是小哥哥的死让“我”伤心胜于离开母亲,甚至让我联想到了“不朽”的人生哲理。本论文就从小哥哥的死的升华让作入手.分析作者对小哥哥和大哥的在心中的形象差异阐释作者和“我”对小哥哥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小哥哥和情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