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爸妈就要我记日记了,开始的时候天天写,写完了还要呈送给爸爸妈妈过目。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小时候记下的十几本日记依然被他们仔细收好,每次回家,翻开童年的日记本,看着泛黄的纸张,童年又会点滴浮现。当我知道自己要成为《小屁妞日记》的责任编辑的时候,心里忍不住一阵窃喜,多么珍贵的童年日记啊!这肯定会是一本很好玩很有趣的书!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索引? 索引是查找文献及其情报内容的钥匙。对日记所做的索引叫日记索引。为什么要做日记索引? 日记是记忆的仓库,素材的储存。写日记时间长了,“仓库”盈满,“储存”丰富,就有个查找的问题。我从1969年4月开始写日记,至今30年,基本没有中断过,保存下来的日记整  相似文献   

3.
吴丽娟 《大观周刊》2012,(24):330-330
学习写日记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有重要性,但在教学写日记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凡上过语文课程的老师都知道日记教学是一个瓶颈问题。在我认为写日记要想让学生写好,兴趣是第一,首先,要让他爱上日记,想写日记,?不把日记当作是一种负担,这就要我们多想一些办法了。 在教了实验教材后,我开始打破以前的方法,开始想办法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后期时,我开始让学生写话,用拼音试着写上一句话,每隔两天写一次自己想写什么写什么,写法和格式都不作要求,第二天收上来后将这些作品全贴在后黑板上进行展评,每天抽半节课时行评,找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对写得通顺的大加表扬,写的不通顺的我总是找他的优点来表扬,因此学生是只要写了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和奖励。  相似文献   

4.
最早记日记是在高中的时候。上世纪60年代,全国学雷锋。我那时正在积极争取入党,受雷锋日记的影响,我也想记下自己革命的思想。我买来一本红色塑料封面的本子,上面印着的图案如今已经褪色,隐隐约约可见白色的海鸥在波涛汹涌的蓝色海面上飞翔。我在本子的扉面上端端正正写下两条毛泽东语录,还抄了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里的一句名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著述论及徐志摩早年日记,都为寻觅不得或认为已“失踪”而引为憾事。其实,徐志摩早年的日记,至少还尚存复印本。我曾在乡贤陈先生家中见到这两册日记的复印本。今将所见复印本记录如下,以供同好参考。徐志摩早年日记共两册。第一册,所用日记本,是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学生日记本。日记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们在整理爷爷的日记。爷爷从十七岁(1911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延续到九十四岁去世(1988年),最后病重期间的日记虽然不是他写的,但记录了他每天的生活。七十多年日记几乎一天不落,只可惜有一部分日记在抗战时期日寇轰炸乐山的时候被毁掉了。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19日,李连举老人日记资料捐赠仪式在铁岭市档案局(馆)举行。捐赠仪式上,李连举老人介绍了日记资料的基本情况,市档案局局长朱英丽向老人颁发了荣誉证书,感谢李连举同志对征集丁作的支持。李连举出生于1924年,1938年开始写日记,至今70年未间断,到现今已积累日记83本,近300万字。2007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生活日记基尼斯纪录创造者”。  相似文献   

8.
日记与当今传媒人素质有关系吗?我以为有关系. 说到日记,有必要附带几句说明:近些年,个别腐败官员污七八糟的日记被曝光,弄得日记这个文本形式有些灰头土脸,这真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累及无辜了.日记是一种文字形式和工具,它像菜刀一样,本是用来切菜的,可一小撮坏人却用去杀人.我们不能因此而定菜刀为凶器.  相似文献   

9.
卢汇 《山西档案》2000,(1):41-43
像我这样处在文化边缘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顾准”这个名字只是两三年前的事.那时候许多媒体都在说道这个名字,因为有一本《顾准日记》新鲜上市,并且销路很好.有的报章在评论这本日记时,连带着介绍了此前已经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顾……  相似文献   

10.
在奉化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套《张泰荣日记》。这套日记的记录日期从1922年开始,一直延伸到1957年,按年记册(1940年缺失),共计35册,约200万字。一张泰荣(1902—1977),浙江奉化人,曾任民国时期奉化孤儿院募捐主任和副院长。从1922年开始,他以每日一记的形式将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当时奉化社会的重要人物、事件等记录下来,一直坚持到晚年时候。这些日记的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1922年到1957年间奉化所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重大事  相似文献   

11.
离休前任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的高级记者林田,最近出版了他1949年的随军作战日记《大军西南行》(新华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日记是从四川随军步行进藏时记的,也马上就要上市。第三本是西藏民主改革的日记,已在整理。我在重庆抓到一本《大军西南行》,颇具吸引力,一口气就读完了。林田真是个有心人。当年他渡过长江到南京,上级让他到江西上饶随第二野战军十六军进军大西南。  相似文献   

12.
在一本被撕去了封面封底的日记中,我读到了一个在旧中国工作了十五年的海关关员所写的时断时续的日记,尽管只有几十页,可那1944~1949年的片断仍保留下了他所经历的那个岁月,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革中的一丝掠影.  相似文献   

13.
日前,被誉为“中国日记王”的李连举将日记资料捐赠给铁岭市档案馆。铁岭市档案局局长朱英丽向老人颁发了荣誉证书。李连举出生于1924年,1938年开始写日记,至今70年从未间断,已积累日记83本,近300万字。2007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生活日记基尼斯纪录创造者”。被誉为“中国日记王”、“铁岭奇人”等。李连举的日记记载了他在日伪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相似文献   

14.
我的面前摆着一本非同凡响的书:《拉贝日记》。一个德国人,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而确凿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所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60年后,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极力否认自己罪行的时候,这本日记公布于天下,为历史和正义作了一次伟大的证明。 从新闻和采访的角度说,这本日记太耐人寻味了。 约翰·拉贝1908年进入中国,从1931年起,担任西门子驻南京办事处经理。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时,拉贝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四处奔走呼号,竭力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带头建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  相似文献   

15.
日记的真实     
我曾经记过日记,大约从一九六丸年到一九七丸年间吧。那时候的我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又在人迹罕至的黑龙江山林里插队,看事物一片懵懂,之所以记日记,一是受当时流行的英雄日记的影响,抒发一下豪情壮志;二来,山野生活实在单调,一到晚上除了睡觉几乎无事可做,写些文字也算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聊以自慰;三则,私心里还妄想有朝一日,成个什么英雄人物,那么日记就记载了英雄的足迹和思想,可供后人做颂歌的凭据。于是每日在油灯昏黄抖动的火苗下,避开众人的窥探,搜肠刮肚写下几行十几行字。乏累、沮丧、或偷懒,常常一连数日不动笔,再振作起来的时候,还将漏掉的一天天补齐。为了做得像当日所记,费心核对事实和天气情况,真可谓绞尽脑汁。 那时候的日记,与其说是私人日记还不如说是写给别人看的发言稿。现在想想,花了这么大气力,而且持之以恒,如果能记下一些当时当地的真实,如民俗民风、农事气候。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世态流变、知青故事……那么,对现在的我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日记     
这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中学生的日记,出自于青少年时代的我的父亲。当完成了《逝去的花季》选编后,我心中并未感受到应有的轻松和舒畅,而是充满了怀疑与期待相交杂的忐忑不安。日记记载的是父亲中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与所思所想,坦要面对的却是新世纪的孩子,要接受属于另一个几乎截然干同的世界的孩子的检验,这是最重要的一关,它能否成功通过而展现出它本来的价值呢?我自己早已走出了青少年这个行列,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是与我相差了整整一代(如果十年为一代的话)的孩子。我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肯定自己了解他们的快乐与苦恼,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我过去一直坚持写日记.但1966年以前的日记由于"文革"时怕查抄黑材料、惹麻烦都烧掉了,想起来真感到有些惋惜!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又向公众开放了新一批次的蒋介石日记(本批日记撰写1932年至1945年,研究所保存的1931年前的蒋介石日记已开放)。本文作者当时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闻知此消息后,即前往查阅档案进行研究,回国后撰写了此文,向大家披露了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  相似文献   

19.
记得前些年,上海曾经出版过陈左高先生的《中国日记略史》一书。现在我想,如果陈先生要修订这部书,或者今后有别人再写中国日记史的话,那么,2011年的7月是肯定应该大写一笔的。因为,就在这个火热的月份,京沪两地分别出版了分量特别厚重、学术价值特别高的两部日记巨著——《王伯祥日记》和《夏鼐日记》。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卷本《朱自清全集》中第九、十两卷是朱自清日记,要想了解最本真的朱自清,绝不能忽视这两卷日记。若藉此细考朱自清的交游,亦能稍窥中国现代文人生活风貌,以及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流的氛围,而朱自清对此数点往往也着墨较多,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原生状态的资料。譬如在关于学术切磋的记录中,朱自清和浦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