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尊 《灌篮》2021,(3):153-153
网球运动进入我国的时间相对于传统运动项目的时间较晚,但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我国运动员已经在网球竞技项目中取得了许多好的成绩,为世界展示了我国网球的发展水平,网球文化已经在我国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网球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高校校园中的网球运动进行文化方面的论述,探讨网球文化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价值,并提出发展网球文化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网球全球化     
目前,“全球化”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最早提出“全球化”概念的是电影界,为了打破好莱坞的垄断,负责任人的电影人率先提出“全球化”,意在电影领域里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点:音乐也要全球化,吸纳不同文化的曲风,打造多元的,不同界面的音乐;当然,网球也讲究全球化,这是运动发展的必然潮流。2002赛季,国际网坛在近30个国家超过55个城市举办网球赛事,对于球迷来说,它可能仅仅意味着四大网球公开赛或是网坛大师系列赛,但对于走过百年历史的网球运动而言则是它发展与壮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网球》2013,(8):138-139
作为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网球赛事,中国网球公开赛将在今年迈入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中网见证了中国网球的腾飞,同时也为网球运动在华夏大地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十周年已至,今年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两位天王早早确认参赛,再加上女子网坛的顶级巨星,目的就是要给球迷提供最璀璨的网球盛宴。而为了回馈球迷多年的支持,门票四重新意更是诱惑力十足,是网球迷绝不能错过惊喜。  相似文献   

4.
孟庆凤 《精武》2012,(7):63-64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现代网球礼仪文化传播的是时尚与文明、平等与"绅士"、信任与尊重、友好与和谐。并对网球礼仪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丰富网球礼仪文化的传播内容,促进网球运动健康迅速的发展;拓宽网球礼仪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加受众者。  相似文献   

5.
褚松 《网球》2010,(5):170-171
网球运动.这个产生于西方的“雕虫小技”.正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近期女子职业选手的耀眼表现而越来越被大众所了解和关注.打网球也慢慢成为很普遍的健身运动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网球的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呼唤着与之相对应的网球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式网球,简称“中式网球”必将会登上世界网球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网球现状和发展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是一名网球爱好者。自去年10月看完′95北京沙龙网球公开赛以后,深感中国网球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太大,与其他运动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在世界上的水平相比,简直就像襁褓中的婴儿。无论从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球迷观众,与世界水平都有一定差距。 网球这一项目与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有类似之处,可以说是适合亚洲人种的运动,华裔选手张德培在世界网坛的地位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网球运动员受人尊敬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SWOT分析法,以高校竞技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梳理高校竞技网球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文化属性.利用SWOT分析法整合高校竞技网球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取向,基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层面对我国部分高校竞技网球运动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高校竞技网球运动的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网球运动传入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遗憾的是,中国还没有一座像样的网球博物馆,无法满足那些想了解中国网球发展历程的网球迷的需要。本刊历经多方努力,拜访了老一辈网球工作者,搜罗到一些老故事,寻觅到一些老照片,尽管这只是中国网球发展历程中的点滴之处,却也开创了中国网球若干个"第一"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存在问题 一项运动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它的群众性,一项运动的普及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发展与提高。目前,一方面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程度很低,另一方面网球人口的增长结构存在失调现象。首先。我国网球运动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的普及程度很低,大大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网球运动水平较低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不会很快得到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深泽 《网球天地》2010,(7):110-111
在今年5月下旬的体博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时,Wilson中国总代理卓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文涛在介绍公司的网球文化推广工作时,特意强调了业余赛事的重要性,“它能成为球迷交友的平台,从而很好地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众网球运动兴起的社会学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大众网球运动兴起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分析认为:人们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变革及网球运动"健身、时尚"的属性是网球运动兴起的社会基础;高校"网球热"和大众网球运动的商业化运作以及大众传媒的关注加快了网球运动兴起的社会进程。保持大众网球"健身、娱乐"功能和"时尚"特征,协调网球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积极构建"人文奥运"理念下的大众体育文化,不断完善我国网球文化体制,是大众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优秀乒乓球人才国内、国外流动方向、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探究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的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始终以垂直流动为主要方式;(2)优秀乒乓球人才在国内、国际流动的区域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趋势;(3)优秀乒乓球人才资源丰富与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急需相矛盾、脱节;(4)优秀乒乓球人才职业转换的跨度、范围增大,自主性流动趋势增强;(5)优秀乒乓球人才的流动促进r乒乓球运动全球化整体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世界文化的全面交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女子网球的成绩进步很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对中国女子网球与欧美女子网球的优劣势比较分析,并就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措施进行了探讨,为使中国网球运动走上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网球文化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校中的网球运动进行文化层面的分析,认为网球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倡导高校重视这项运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乒乓球作为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乒乓精神”在新形势下不断地丰富发展成“国球精神”。分析“国球精神”的文化取向对我国乒乓球消费市场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乒乓球社会化进程和体育产业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进行了修改,新规则的实施给乒乓球运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新规则的实施给相持段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对运动员进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并使之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使意识培养和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并有效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兆龙 《精武》2012,(13):87-87,90
乒乓球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承担着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的重任,有着其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乒乓球的历史使命开始逐渐退去,将会越来越回归到自身的本色层面。此外,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也引起了国人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反思。文章在综合分析各方观点和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支配与神经类型、身体素质与形态技术、风格意识、品质等特点,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选材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乒乓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柯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6):660-662
北京时间5月15日,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包揽了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和混双五个项目的全部冠亚军。中国乒团在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中频频“满堂红”现象令国人感到骄傲,是中国乒乓球霸主地位的见证。本次世乒赛佳绩的取得再一次暴露了世界各国与中国队实力的悬殊,我们在反思中国乒团的“霸主”地位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网球运动的起源背景入手,研究了古式网球运动的贵族特质,认为古式网球的贵族特质主要体现在古式网球是贵族阶层的特权运动,古式网球的花费昂贵,古式网球的参与者具有高贵、优雅的气质;并分析了当代网球虽然已经不是当权阶层的特权,其花费也不再昂贵,但依然具有强烈的贵族气质:现代网球体现了人们高贵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参与者高贵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气质,体现了人们高贵、文明、高雅的社交礼仪,展现了人们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展示了人们的高智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