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理解和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走偏'的现象.比如讲<祝福>,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组成‘侦探小组',分头搜寻加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课堂上热热闹闹,但用于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章底蕴的有效时间不多.在教师的‘启发'下(无非是告诉学生要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指出<背影>中的父亲攀越站台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我认为,语文无论怎样改革,也不应脱离文本,而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语文是训练学生吸收、加工、输出语言的根本.不能把‘语文'讲成‘非语文'."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根本职责和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一旦学会自学了,他们就会像掌握了点金术,要多少金子有多少金子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用无穷.  相似文献   

4.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抓纲治国与"抓‘纲治国'”的不同表现在语言结构和语用效果上.良好的语用效果来自恰当的语言变异."抓‘纲治国'”的捧腹效果就是由恰到好处的语言变异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朱德芬 《考试周刊》2008,(3):100-101
双语教育中,二语与母语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试探讨低龄段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对于学生的母语学习的影响.反对浸入式教学的学者认为过早地用第二语言作为指导语言会严重阻碍儿童的母语学习,以致影响儿童的认知和性格的发展.持不同意见者则以Commis为主要代表.Lambert发展前人的说法提出了‘负双语(subtractive bilingualism)'和‘正双语(additie bilingualism)'的分法和‘发展的交互性假说(Developmental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其中"负双语"是指第一语言逐步被第二语言所代替,"正双语"是指第一语言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作者通过对博罗实验小学的三个年级(学前,一,二)的一次语文期终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别就各年级的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语文成绩及实验班内部的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进行了对比;另外,作者在该校教师的辅助下,对实验班的少数学生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口头测试.实验班的语文成绩没有出现低于普通班的情况,而在实验班内部,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语文成绩也呈平衡状态.由此可见,低龄段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对于学生的母语学习没有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袁小宇 《文教资料》2013,(21):42-43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语文教学怎样艺术地实现它科学的价值呢?这需要语文教学“中听”并且“中用”.所谓“中听”,就是学生喜欢听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轻松、愉快地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所谓“中用”,就是语文教学能经得起考试和应用的检验.语文老师应从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内容的把握等方面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这个重要的载体,正确的语言表达可以显示说者的语言技巧,正确的语言表达也能够影响听者的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不例外,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老师和学生交流的首要阵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交流.凡是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说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很多的人都比较看重文科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语言表达的水平,其实不然,数学教师的语言也一样需要细细锤炼,而且我觉得锤炼的难度还比语文教学语言锤炼的难度稍大,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数学学科的符号体系比较严密,数学学科的公式结构相对独特,数学学科的逻辑非常严密……所以说,数学语言也比较特殊,数学语言中包含了数学符号,包含了数学术语,也包含一些和其他学科一样的激励语言等.如果老师能够科学地使用数学语言,一定能够最佳地传递教学信息,同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在解疑释惑的同时,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优美语言,并从中得到熏陶.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看来,语文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也就是说,文字、文章、文学、文化都是语文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多始于教材中语言形式的"破解点",如观察的视角、布局的策略……"点"的确立,意味着语言习得目标的锁定,接下来就是"路"的选择。李维鼎在《语言支援:语文教师的重要作为》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师将‘教'聚焦于‘语言支援'。"除了最基本的诵读、积累外,教师还需对主体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施以"语言  相似文献   

12.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堂获奖课的课堂实录。这是一堂获得第四届"四方杯"全国语文教师选拔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课。这是一堂展示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普通课。深圳是中国最具创造力最具国际大都市品质的年轻城市。在这座美丽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活跃着一群富有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师,胡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胡老师带领着一个团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探索、实践着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向着语文教学流派的目标前进!劳晓雪老师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虽仅有三年教龄,但有幸融入探索实践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群体中,与智者同行,不仅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选拔大赛,而且第一次登上"四方杯"全国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的竞赛场就取得无数语文教师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及的成绩——一等奖!这不仅仅是劳晓雪老师的荣耀,更是全国语文界对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肯定!劳晓雪老师的这节课具体实践及展示了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胡滨老师认为:"‘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言'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语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等;‘意'指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言意统一,既因为教材是‘言意融合'的经典,也因为学生需要语言的滋养,还因为它能明确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一、读书富脑,夯实教师文化底蕴 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文."也就是说,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科书里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的因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广泛而有效的阅读,是迅速提高语文教师基本专业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罗勇 《现代语文》2006,(1):95-95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不仅要有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把握好教学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之下,小学语文学科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小学阶段的教材都是由作者用自己想法以及优美的语言锤炼出来的,这些内容充分地展示了自然美以及社会美,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并且锻炼他们欣赏这种美丽的能力,主要讲述的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发挥的主战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然而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视作文为语言学习中的"拦路虎",由此产生对作文的敬畏感、神秘感.为了能引导学生轻松写作文,消除学生习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言之无物"的恐惧感.教学中,不妨采取"欲擒故纵,‘淡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作文的神圣殿堂.  相似文献   

18.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学生也是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材的‘建设者'。"这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材充分的"解读权"和"改编权"。实践证明,能否处理好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素质教  相似文献   

20.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热情,逐步建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2.锤炼语言,学习撰写广告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