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8”谐“发”的谐音迷信热,似乎刚刚过去。近来又有一种新的谐音热兴时起来了,这就是乱用成语的“谐音广告”。比如,某止咳药广告。取成语“刻不容缓”之谐音为“咳不容缓”。某大曲酒广告取成语“天长地久”之谐音为“天尝地酒”。某服装广告取成语“蔚然成风”之谐音为“蔚然晨风”。某茶叶广告取成语“引以为荣”之谐音为“饮以为荣”。某饮料广告取成语“有口皆碑”之谐音为“有口皆杯”;某口腔医院广告取成语“脍炙人口”之谐音为“快治人口”;一家报纸近期为某减肥茶有奖征集广告用语,报上择优刊登了63条,其中有两条就属于谐音广告,一是“××祝您福‘瘦’(寿)双全”,一是“××帮您独‘瘦’(树)一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
广告不该拿成语开玩笑12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笑掉大牙的“如姣似妻”》一文指出:利用我国成语的谐音来作电视广告,似乎是当前的一大发明。在一种咳嗽新药广告中,“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在一种化妆品广告中,“如胶似漆”变成了“如姣似妻”;在一种科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爱写一些有感而发的小言论,并喜琢磨用谐音作标题,有几篇已在报刊上发表过。有人问我谐音的字眼是怎么“抠”出来的,就此谈一点粗浅体会。一是在成语中求谐。成语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若能活用得好,推陈出新,作为言论标题,既有助于语义的明确性,又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1989年冬,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下决心过几年紧日子”,当时报刊上这方面评论较多,我也跃跃欲试,虽然主题已经明确,腹稿基本打好,但  相似文献   

4.
广告语言应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便于记 忆又浅显易懂。眼下,各种传媒中的广告,小到吃 穿用行,大至招商引资,可谓包罗万象。这些广告中成语广告不少:“咳”不容缓(药品)、默默无“蚊”(蚊香)、“衣衣”不舍(强力肥皂)、“奔 马”当先(缝纫机)、百“文”不如一“件”(软盘)、“精城”所致(摩托车),等等,或谐音,或仿用,或直入,不一而足。不知是广告创意者的模仿还是广告间的相互影响,成语广告也大有一窝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随着新闻观念的变革,那种令人生厌的刻板、枯燥、雷同的“八股腔”越来越少了。许多媒体的新闻和文章积极出新、求美,在准确、鲜明的基础上,尽力做到新颖、生动,别出心裁,让受众“一见钟情”。但是,有的媒体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不顾语言规范,滥用谐音标题,乱用引号,乱改成语,随意夹杂外语,甚至玩弄文字游戏,令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苏涛 《新闻世界》2008,(9):136-137
本文通过成语“至言不饰”的释义及分析,阐述了古人对“至言”的追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新闻报道理念。认为简洁、准确、客观和真实既是古人赋予“至言”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是现代新闻报道的理念追求。  相似文献   

7.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活,运用得巧妙,可以增强文字的表达力,使新闻报道写得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时随地吐  相似文献   

8.
翻阅报纸,常常发现有人将成语“蝇营狗苟”写成“营营苟苟”或“蝇蝇苟苟”。 比如说吧:“它使一些人营营苟苟,使一些人盲目放纵。”(《中华老年报》1995.11.30第3版) “所谓文人,是那些充满流浪意识的人,是那些不愿把有限生命托付给蝇蝇苟苟、无穷纷争的人。”(《保定市报经济扩大版》1995.7.6第4版) 如此常用的成语,为什么竟被误写得一塌糊涂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谐音之故吧。循音写来,至于字形、字义以及成语  相似文献   

9.
“趋之若鹜”这一成语实际上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对于新闻作品在大多数场合都不太适合。如何避免成语的滥用误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媒体所承担的净化祖国语言的重任,在稿件的写作中精益求精,切实理解词语的确实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有那么一些成语彼此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属于异形成语,即一条成语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使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例如“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百口莫辩”和“百喙莫辩”,“没齿不忘”和“没齿难忘”,“目不暇接”和“目不暇给”.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不同甚至相反,从而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成语,成语意义的差别就在所差的那个字上.有差别的字多数情况是在两条成语的相应位置上(有时这个不同的字还是同音字);也有时有差别的字不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很容易被人混为一谈,造成误用,使用者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1.
一篇重要报道总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如果此报道能通过散文笔法的传播,效果往往较前者更为突出。首先,“散文式”新闻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比如《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4日六版一文《卡达尔同志在北京》:“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总书记……”这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达尔总书记。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时间,却用了“刚刚欢度完国庆……”。“国庆节”、“中秋节”谁也不会忘记,所以只要提到卡达尔,人们就会想起“……鲜…  相似文献   

12.
在狗年来临之时,在新年祝福语里,在手机短信里,在狗年邮票里,国人对狗宠爱有加,尤其是借狗的叫声谐音复制,称狗年为“旺”年,祝福语则为“新年旺旺旺”。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与狗有关的成语简述如下。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不算少,常用的有: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窦大开、狗急跳墙、狗吠非主、狗嘴吐不出象牙、嫁狗随狗、猪狗不如、蝇营狗苟、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狐朋狗党、偷鸡摸狗、丧家之狗、泥猪瓦狗、飞鹰走狗等。和其他动物进入成语一样,狗进入成语是人们在对狗性充分了解、对狗功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与世象百…  相似文献   

13.
汉语里有一个“临阵磨枪”的成语,本意带有一定的贬义,形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事到临头才作准备。但后来人们为了给自己临时才着忙找借口,在此成语后加上“不快也光”,词义发生变化,带有了一定的褒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我们新闻采访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一期登载的周惠东同志《“兼收并蓄”是藏书建设的重要方法》一文(下面简称《方法》),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兼收并蓄”本质含义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兼收并蓄”原作“俱收并蓄”,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进学解》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是“一律收藏储存”,以后,这个成语演变成“兼收并蓄”,清代阮葵生在他的著作《茶余客话》卷十六中就引用了这个成语。虽然“兼收并蓄”取代了“俱收并蓄”,但是,在漫长的一千一百多年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仍然是固定不变的。《方法》一文也肯定了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莫名其妙的是,肯定之后又加上了这么一句:“现在可以解释为,多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如果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得活,就能增强文字表达力,使标题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更吸引读者。 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成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地吐痰,不注意公共卫生之人。《切莫见利忘艺)(198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改“义”为“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文艺团体只顾赚钱,不顾艺术质量的倾向。还有如《恭喜发“才”)(198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就地取“才”》(1984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6.
成语,不仅有统一的完整的意义,而且有为表示其意义所必需的结构形式。成语结构突出的特点是定型性。这种定型性主要表现在:(1)构成成语的成分即所使用的词,是特定的,一般不宜任意更换,如不能任意将“愚公移山”中的“愚”更换为“张”,也不能将其中的“山”更换为“海”;不能将“精打细算”中的“打”更换为“计”或者将其中的“细”更换为“密”,等等。(2)构成成语的词在成语中的排  相似文献   

17.
第九届“北京新闻奖”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文字新闻类参评作品有145篇,这些新闻作品多方面地反映了1999年北京市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前进步伐和取得的新成就,同时也展现了北京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努力采写新闻佳作的新成果。一批获奖作品尤为成绩喜人。文字新闻类的获奖作品,内容扎实,形式多样,颇具特色。一、胸怀大局,精心报道重大题材,紧扣时代的脉搏。阅读这批获奖作品后,有一深刻印象是,一些获奖作品的作者,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他们胸怀大局,抓住我国…  相似文献   

18.
有一句成语叫“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或进行宣传,当然不值得。我反其道而议之,叫做“大题何妨小做”。对于报刊来说,尤属必要。把小题目凑成大文章,乃是撰写新闻稿件之大忌,尤其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何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声有色”,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如何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方面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其中收效最好的,是为新闻配乐。 中央电视台对于“片头音乐”十分重视,许多“片头音乐”都很成功。比如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开始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内涵丰富,只有16秒钟的时间,就描绘了一幅美好壮丽的图景。  相似文献   

20.
周立新 《新闻前哨》2003,(11):54-55
当前,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性得到了提高,摄影记者的发稿量增多了,但“告之以事”的新闻照片也充斥了报纸版面。比如,在我们的报纸上,车祸、火灾的新闻照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一些大同小异的、简单死板的表现手法,只能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件,而它所反映的新闻事件的内在特征和意义显得单薄、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