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简洁和真实是汉英新闻标题最突出的共性,但是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新闻传统使两者各具特色。文章以汉英新闻标题为语料,对其在词汇、语法、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动宾式动词+宾语"曾被邢公畹认为是"说汉语的人应尽量避开的句式",然而近几年来,这种句式却在新闻报刊中频繁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其实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都是有理据可寻的。本文就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论述,试对"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流行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新闻语言的表达效果不仅直接关系着一篇新闻的传播效果,而且影响着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本文主要从新闻标题、词语的表达以及句式的安排等方面探讨了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  相似文献   

4.
朱蓓华 《考试周刊》2009,(47):43-45
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题眼",是整个新闻内容的浓缩与精华,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可以抓住读者稍纵即逝的注意力,引人入胜、夺人眼球,从而增加自身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在新闻标题创作中,使用隐喻从而使其增加感染力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本文旨在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新闻标题创作中隐喻思维模式的运用、复制及传播,从一个新的角度证明模因论对其独特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X比Y都W"句式,学者们关注得不够。该类句式从比较后项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类,通过类型分析,从而延伸出"都1"式句的句法限制和语用制约,并在某些方面将"都1"式句与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双音节动词的搭配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大量地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报道性新闻标题具有概括功能,其语言有很强的紧凑性,它通过成分删减、句式变换等方法实现了标题中双音节动词的搭配组合。通过对新闻内容中的语言向具有报道性标题转换过程的分析,指出标题语体中双音节动词搭配现象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前景化理论是目前文体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好的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高度艺术概括,能使读者第一眼就被吸引,并继续阅读。本文在"前景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变异和过分规则性突出两方面,讨论日语新闻标题如何通过各种文体特色实现其吸引功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论体文中大量运用骈俪句式,不仅包括"言对之正"、"言对之反"、"事对之正"与"事对之反"等基本句式,还运用互文式、连锁式、交蹉式、排偶式、鼎足式、落霞式等骈俪特殊句式,发挥其论理与审美相融合的功能,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思辨性。魏晋南北朝论体文骈俪句式的论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概念之统括、语意之强调、秀句之裁成等方面,充分展示其振举全文、焕发论旨之风采。  相似文献   

9.
关于表索取义NP1+V+NP2+NP3句式的身份问题,学界分歧很大。否定该句式双宾句身份的学者,其理由有两个:1、坚持"领属说",2、坚持动宾可搭配原则。实际上,根据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这两种观点均不足以否定该句式的双宾句身份。根据分析,该句式应该看作双宾句,与给予双宾句一样属于双宾句中的一个小类,即索取双宾句。索取双宾句在句法语义上具有自己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大量使用关联词的并列句式,其中"终……且……"、"终……又……"句式只见于邶风和鄘风,不见于其他风诗;该句式亦鲜见于春秋战国及秦汉其他典籍。本文采用数据统计及文献考证的方法,得出该句式为殷人王畿之地的殷人方言之结论,并且联系先秦历史文化及语言发展原理探讨了这一句式的消亡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则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左传》选篇《郑伯克段于鄢》(见隐公元年)中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历来对"聚"的解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认为"聚"是聚集民众。本文从各种文献角度考察,得到"聚"为聚集粮食或粮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青海"花儿"的整体作品结构入手,对"花儿"的比兴、抒情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与分类。文章认为情是"花儿"的核心,是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花儿"首句多比兴,兴为主,常见的有记载神话传说、记录民俗民情、铭记历史人文和描写山川胜景四种。尾句多抒情,情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达男女爱情婚姻的,有表达男女爱情、描述男女情爱、抒发生活情志和传递生活情趣四种;另一类是描写社会情感内容的,有揭发黑暗丑恶、歌颂快乐升平和感悟人生哲理三种。  相似文献   

15.
根据信息和标记理论,当代汉语中的“非但”是一个兼具反预期信息标示功能和反预期递进信息预示功能的标记词,其作用主要在于既标示先行句的反预期信息,又预示后续句的反预期递进信息。“非但”跟“不但”是有差别,“不但”的作用仅在于预示后续句的语义递进信息;两者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呈不对称性。“非但”在汉语史上经历了由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的转变,后起的“不但”则是无标记项。  相似文献   

16.
王仁裕(880—956),唐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时有"诗窖"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今可考者主要包括各类史籍记载的诗集《西江集》等5种,有《全唐诗》存1卷15首(句)和散见于别集的少量诗作、句和引谚等,然截至目前总数不足20首。通观其诗集(包括诗文集),均已在他亡故后的一段时间里散佚,无完整诗集收入类书或见于别集,今据史料记载可考知其概况。从王仁裕现存诗歌,可以窥知其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甚至一些作品可以作为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的主要内证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单谓语句中,自然地以说话时间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语境,“着”有表“已然”的绝对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着”中的“着”有表“同时”的相对时功能,在谓语位置上,“着”呈“绝对时”功能。“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而和“着”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过去时”、“进行时”及非限定性小句“V+ing”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汉语的“着”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18.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9.
时间副词“一时”的三类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副词“一时”细分为三类语法意义。一类表“短时存在”,凸显某行为或状态在一段短时间内维持不变。与“暂时”相比,此“一时”后动词所指行为状态的可控性弱、存在的时段更短、否定式更多、陈述更客观。二类表“瞬间突发”,凸显某行为或状态是在某种条件刺激下瞬间突发的反应;所叙事件具有突发性、非可控性;“一时”后动词具有“终结性”语义特征;“一时”句往往为语篇中的后续句。与前分句构成条件——结果关系。三类表“临时变异”,凸显某行为或状态发生的临时偶然性;可作为始发句用来表示其后续句所述现象的原因。三类“一时”应根据其自然度高低确定合适的教学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