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厥证析疑     
厥证的含义在《内经》中不专指手足发冷,尚含有郁、乱和拂逆而不顺等义。 《素问.公元正纪大论》:“水郁之发,民善厥逆。”《灵枢.五乱篇》:“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于。乱于胸中,是谓大免……故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  相似文献   

2.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3.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袭匈奴营帐。班超对部属36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辞海》“不”字条持同样说法。但查《后汉书·班超传》和《资治通鉴·汉纪》,班超原话均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么,“焉”字从何而来?近查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一卷,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历来是讲文明、讲礼貌、讲语言美的。《礼记·曲礼》第一句就是“毋不敬”,又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阐明礼貌,礼节的中心是“敬”和“尊”,即不要不尊敬别人,要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论语·乡党》篇中说:“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相似文献   

5.
一“混沌”者,天地形成前之元气状态也。《周易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字亦作“浑沌”。《文选·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李善注引宋均曰:“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李周翰注:“浑沌为一气也。”《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音转为“浑沦”。《列子·天瑞》:“太初者,  相似文献   

6.
《周易》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育德思想独具特色 ,重视人的德性培养。《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三分之一是讲育德的。不仅在经文中明确提出“恒其德”(《恒·六五》)“谦廉君子”(《谦·初六》) ,“以杞包瓜 ;含章 ,有陨自天”(《·九五》)等重要观点 ,特别是在《易传》中提出了较系统的德育体系 ,包括道德目标、道德修养体系、道德修养的途径等。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和顺于道德 ,而理于义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相似文献   

7.
九嶷苍梧辨     
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因传虞舜葬此而名扬遐迩.今地理类书大都说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因为,苍梧并非山名,更不是九嶷山的别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从虞舜死葬的最早记载说起。《礼记·檀弓》载:“舜葬苍梧之野。”郑玄注:“苍梧,于周南越地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巡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今在零凌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相似文献   

8.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说《说苑》     
一《说苑》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早在东汉时代,班固已发现这一点.他说:“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可见著《说苑》“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补遗阙”是有效果的.所以不少史书,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都将《说苑》载入史册,流芳于后代.  相似文献   

10.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1.
墨子散议     
墨子,姓翟名乌。生卒年不详,《史记》中无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有二十四个字,“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子的籍贯,《昭明文选》所载有鲁、宋、楚三说。“五四”时期,有人根据《墨子·贵义篇》有“先生之色黑”的话,认为他是印度人,阿拉伯人,实属无稽。新《辞源》说他是鲁国人,就《墨子》书中“子墨子自鲁即齐”的说法及《准南子》中称他是“北方之贤人”,看来可信。  相似文献   

12.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3.
谈赋     
赋,最早是诗体的一种。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文心雕龙·铨赋》)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情事杂沓,诗不能驾驭,所以作赋来铺陈。《楚辞》是赋的近源,它与赋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虽为“一代之文学”,但是由于当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把赋说成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也认为是:“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毂者也。”写扬雄嘲笑作赋象织薄纱那样,对女工是有害的。据此,后代一些人认为汉赋是“大赋乃歌功颂德”“小赋乃咏物以虞说(娱悦)耳目”(《汉书·扬雄列传》)之作,多  相似文献   

17.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8.
<正> 刘向是西汉后期的儒学家,《汉书·艺文志》将“刘向所序六十七篇”(班固注:《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归入儒家,又据《汉书·楚之王传》,“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各梁,讲论五经于不渠。”可见刘向对于经学用力之深。然而刘向对道家也有所涉猎。《汉书·艺文志》所收“刘向《说老子》四篇”便是明证。惜乎其说今佚,使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刘向对老子思想的体会,但是在刘向的现存著述,如《说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发掘教材人文之气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人文之气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或“作风飞气”。建安文学评论家曹丕在出:生精语文此,。所”或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宋朝文学家苏辙也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说文章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思想气质和作品情感气势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有气,才有“风骨”,“风”即风致,是作品思想内容给予儿童充分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骨”即骨力,是文章优美词句在儿童身上…  相似文献   

20.
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最佳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王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孔子家语·六本》:“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关“忠言逆耳”在明代刘基《苦斋记》、《后汉书·袁谭传》、《三国志·吴志·孙奋传》、《三国演义》等书中都有阐述。仔细琢磨之后,言外之意是劝导纳言者,要正确对待逆耳之言。但作为进言者,是否想过进言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忠言就一定要逆耳?进言者是否可以变通一个说法,把“逆耳之言”说得“顺耳”一些,使纳言者更容易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