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以其自身的开放性、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上更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参与,并借助于系统学理论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创新是对于系统内各参与主体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能够从协同目标下完成对共同理想的达成。本文将从高职教育实践改革入手,运用协同思想来打造政、校、企三方协同组织的构建,特别是从产学研联盟上,依托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形成校企教育合力,突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2.
政校行企全程协同培养,是卓越物流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是多元主体协同进行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全程协同培养,包括培养主体的协同和培养过程的协同.培养主体多元和全程协同需要构建协同共同体.全程协同,包括理论研究、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创设职业化、项目课程情境、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理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将高校、政府、企业、社会链接在一起的、相互融合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多元发展主体之间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多元主体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构建完善、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一是构建宏观指导与微观自主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大学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构建合理完善的中介监督机制;四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性与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新发展形势的创新组织模式。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惠州市中航国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协同创新平台——中航国旅经济学院门市部。运营实践表明,该平台能集中发挥校、企的资源互补优势,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为了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运营实践中存在的平台人员企业意识不强、岗位机会偏少、企业积极性低、协同创新深度不够等问题,校企双方应进一步凝聚愿景和需求,从明确合作目标、政策经费扶持、打造核心团队、创新合作项目等方面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机制的创新。文章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机构管理协同机制、利益分享协同机制、人力资源协同机制、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协同机制、实习就业与创业协同机制、教研资源协同机制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有着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政府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各自的利益诉求被充分尊重和满足的条件下,可实现政校行企协同创新高职育人模式,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方来 《教育研究》2012,(7):156-159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产学研体制机制的建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组建创新团队,以"研"为灵魂,立体推进"产学研用",以合作为纽带,推动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并把创新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以来自企业实际的技术应用项目研究支撑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了高职职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石.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协同方利益最大化.协同育人日益成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体制机制,形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各协同方的联系、扩大耦合界面.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互动性、时空接续性和效益放大性的特征,包括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三方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现,可以从组织领导、资源共享、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各高职院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制度建设强化保障;并兼顾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的协作发展、兼顾学生和教师共同主体的协力并进、兼顾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是政府,高校和企业等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分圻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弊端,提出当前研完生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论述如何从削度层面来保障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方向,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创新管理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其水平高低及成效好坏将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优劣。目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问题,由此对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提出了客观要求。通过开放办学、人本管理、内涵发展的理念创新,产权制度、运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制度创新,组织结构、中心工作、内部分工的组织创新,教育内容现代化、培养手段技能化、教学管理弹性化的方法创新,以及外在动力机制、内部发展环境、全面质量管理的环境创新,建立、创新和优化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强化、推进和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化、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入分析和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现状及成因对更好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国内不同层次的4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调研,从发展历程、管理体系和内涵认知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和不同类型特点,提出要结合高校发展定位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尊重创新创业规律,构建链条清晰的组织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中心是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包括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然而,由于组织管理方式尚不成熟,目前大部分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有必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按照多元开放、互利共赢、多中心治理和柔性化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促进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已具雏形,但处于"粗放"状态,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应急反应结构单一,"条条"与"块块"分割,难以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要打破各地为阵、单打独斗的格局,既强化危机时中央政府的统一决断权,又保证平时组织机构正常的分权运作,同时调动多元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的力量协同应对,就必须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为此,本文根据协同理论的科学原理,尝试性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主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概念,揭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特征、结构与层次,探究构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建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一项重要举措。整体上我国地方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数量不多,仍处于探索初期,没有显现突出成效。协同治理、协同创新和三螺旋理论是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照分析实践中的障碍因素,进而可以从重塑治理理念和治理制度,创建"U—G—S"协同创新组织,构建三螺旋驱动模式,以及创新教师教育协同政策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从战略协同理论的协同效应本质出发,提出了教育与服务协同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创业协同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与企业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丰富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而且拓宽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从协同育人、融合教育、互利互惠三个角度提出了“专—创—思”三者合力“、政—企—校”多元协同“、优—益—新”三型融通的实践理路。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着力点,从专创教育融合的变革、思政教育课程的建设、志愿服务体系的创新三个方面深化拓展专创融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赵锋 《成人教育》2016,(10):61-64
从协同理论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并以“需求型”培训为目标,构建以企业、院校、政府为三元培训主体,以需求理念和过程调整、特色课程和双师师资、政策激励和信息整合为要素的“企校政”非学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实施跨专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协同创新理论在高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应用.目前国内高校开展了以专业并行模式、专业融合模式、第二专业模式、大学科教育模式、跨学院教育模式为代表的跨专业教育,其突出问题包括专业、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教学管理和部门协调不便等.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结合武汉工程大学开展“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整合完善跨专业一体化培养方案;优化跨专业教育组织和机制;强化跨专业学生的学习引导;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改革高校传统的办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机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提出高职教育中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突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机制,努力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