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部分,在这五部分中,听与说是两个关键步骤,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学生通过听,大量接触英语语言之后,便可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说可以看成是听力的一面镜子,听懂理解的愈多,范围愈广,口语能力愈强,所以有的学校把听、说作为一门课,听力占60%,口语占40%,这一门课也是中国学生学外语颇为困难之所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感觉下列几个因素对于提高听、说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兴趣与态度(interests and attitudes)首先应该看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是世界性语言,也是现在与将来年轻人去闯世界的一项基本技能,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它将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学好英语,势在必行,但英语学习非一日之功,培养学习兴趣,端正  相似文献   

2.
英语综合能力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听力居于首位.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交际与沟通,因而英语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英语的基础上.听和说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听好了,才能说好.而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听力难以提高.本文分析了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在信息剧增、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听力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听的教学受忽视和缺乏科学性的状况在改变。为此,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进行多种尝试,例如,大量听,广泛听,听电台,电视台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等,但缺乏对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些因素作出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一般说来,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内容熟悉度、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等。仔细分析这些停留在表层的干扰因…  相似文献   

4.
听力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技能的教育。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听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技能。为了提高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内容,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听力理解的存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确的语言学习顺序应是听、说、读、写。“听”是语言学习之首,只有在“听”的基础上, “说”的能力才会提高。多数情况,“听”比“说”要难得多。听力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学生们常抱怨难掌握,教师也感到费劲,几堂课下来,听力提高并不明显。这是  相似文献   

6.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本文只涉及前四种能力与语音学习的关系。不仅仅是"听"、"说"与发音关系密切,"读"同样需要听力发音能力为前提,朗读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发音器官的凝聚,并提高阅读速度。即便是在语法准确的情况下,不正确的发音和重音也会直接妨碍对言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外语听力教学存在着两种理念。第一种为听力理解法,侧重于通过听力来理解材料的意思,重点落在语言信息而非语言格式上。第二种为听力习得法,强调听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着重突出积极注意(noticing)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帮助。这两种外语听力教学理念分别导引出两种不同的外语听力课堂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混乱。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外语听力教学存在着两种理念。第一种为听力理解法,侧重于通过听力来理解材料的意思,重点落在语言信息而非语言格式上。第二种为听力习得法,强调听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着重突出积极注意(noticing)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帮助。这两种外语听力教学理念分别导引出两种不同的外语听力课堂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混乱。  相似文献   

9.
来自伊犁某中学的89名学生被分为四个组在分别完成听力内容并关注不同语言形式的任务后对所听文章内容进行了回顾.对学生内容回顾的定量分析表明:尽管学生对同时关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存在困难,关注话语中语言含义明显和发音清晰的语言形式不会对内容理解产生过大负面影响.这一结果昭示了利用听力教学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学习的可行性,即通过听简单易懂的材料的方法更多让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规范表达,从而实现听力理解和听力学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薄弱及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将图式理论引入英语听力教学中,形成听前图式导入、听中图示理解和听后图示巩固的三段式听力课堂教学法。分别选取听力水平相当的大一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基于图式理论和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听力教学方法,分别测试两组学生初始成绩和听力教学后的成绩,对两组学生听力成绩应用SPSS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听力理解中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听 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 ,在信息剧增、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显得更具有重要意义。执教外语十几年来 ,我高度重视听力训练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今就自己探究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作如下阐述。一般说来 ,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内容熟悉程度、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等。除此之外 ,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一、听力与词汇量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 ,听力自然也不例外。不容否认 ,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 ,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听又在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本文就中学英语听力的解题技巧和技能培养作了概述,并阐述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听力技能培养的介绍,有助于我们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大学日语教学听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是学习语言的基础,通过听的渠道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在外语学习中又是基础的基础。在学习日语中,听力往往是许多日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本文从优化听力教学的角度探讨日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听力,论述影响听力提高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如何培养我们的听力技能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听"、"说"、"读"、"写"是外语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在这四项技能中,"听"是被公认为最难掌握的。本文主要以现行日语听力课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为切入点,提出日语听力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听力教学理念、听力教学方式、听力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对如何改革日语听力课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只有将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才能实现培养出善于交际的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听是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但传统的单纯听录音的听力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有必要采用多模态的听力教学模式。多模态指人类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信息完成意义的建构,再将学习成果以行动表现出来,符合认知过程,利于知识的掌握。阐述如何基于多模态视角进行日语听力教学,从听前阶段、听中阶段、听后阶段及多模态评价等几个方面,探索能够促进学习者日语听力理解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缺乏科学的方法,没有较优越的教学环境,再加之中国固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模式占主导,使得英语听力教学困难渐增。为此,就该问题提出了强化单词记忆,夯实英语听力基础;同时开展听.说.读.写.译;增强听力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千方百计为学生提高交流环境,提高听力学习效果等建议,改变英语听力教学困境,为英语教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新生来说,听力是一门较陌生的课程.在他们中学的学习中虽有一定接触,但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很多本来能够读懂的材料变成声音信号后,他们在听的时候脸上会露出困惑不解甚至是灰心丧气的表情.一些熟悉的英语习语和词汇,如果写在纸上本来会一清二楚,而听起来就会不知所云,从而使他们自身的英语水平大打折扣.要打破这种尴尬局面,使学生走上听力练习和提高听力水平的正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几点是至关重要的.一、辨别听力材料中的主要部分——中心词汇、重点、中心内容无论我们听什么材料,我们的大脑不可能同时记忆下所有内容,而只能保留下很有限的、少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在重多的内容中找出最重要的部分,以便能够得到对于理解材料以及进行交流最有意义的那部分信息,并给大脑留有空间以收集新的、更多的信息.所谓中心词汇也就是指在句子中起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听力训练是外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听力,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提高听的能力;同时,要正确把听力训练的过程,做好各项预测活动,通过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听力。  相似文献   

19.
公共英语课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专业外文书刊,而且要做到“四会”(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特别是“快速阅读”和“听力”。本文总结了作者的教学经验,由于写成时间较早,着重谈了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其内容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在听力教学中应把听与说、听与写和提高听力技能与拓宽知识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三者的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变听力学习中的被动接收为主动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