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基本情况 黄河东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是黄河进入渤海的过渡河段,河道全长12.178km,纵比降约为万分之一,河道比降较缓,排沙能力比较底,两岸堤距0.6—1.3km,河道最窄处572m(麻湾险工两岸堤距),是河道进入麻湾至利津王庄三十公里窄河道的咽喉,具有窄、弯、险、历次决口多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及调水调沙的实施,流量加大,冲刷能力强,滩地坍塌,险工出险及河势变化频繁。  相似文献   

2.
1东平黄河滩区概况 东平段黄河河道上至梁山县下界(337+406),下至平阴县上界(姜沟控导工程下首),全长36.3km,处于由宽河道变为窄河道、由游荡性河道变弯曲性河道的过渡段上。滩区面积有92.50km2,耕地7.42万亩,分为戴庙滩、银山滩、斑鸠店滩、旧县滩4个滩区,涉及4个乡镇,67个村庄,5.79万人。  相似文献   

3.
濮阳市黄河滩区西起濮阳县渠村乡闵城村,东至台前县张庄闸,全长150.5km,沿黄河左岸呈带状分布,最大滩面宽7km左右,滩区面积443km^2。该段处在黄河“豆腐腰”处,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中常洪水易发生横河、斜河,威胁堤防安全。由于该河段二级悬河状况严重,又有堤河7条、渠道12条、大的串沟13条及各种原因形成的堤根洼地,黄河发生中常洪水时,滩区极易通过串沟、渠道进水流向堤根洼地,切断滩区群众撤退后路,使避水台成为孤舟。  相似文献   

4.
黄河濮阳段位于黄河河南段最下游,从濮阳县渠村乡入境,流经濮阳、范县、台前三县的21个乡(镇),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流入山东省,河道长度167.5km。由于近年来黄河下游长时间小流量过水,因此加重了下游河道淤积,河槽排洪、输沙等基本功能急剧降低,漫滩流量减小,东坝头~陶城埠断面河段长约200km已形成“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5.
1“二级悬河”的现状 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是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到70年代初期,“二级悬河”对下游河道防洪的影响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滩地和“二级悬河”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  相似文献   

6.
1利津滩区现状 1.1河道(滩区)概况 利津黄河河道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后逐渐形成的,河道的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方向。自上界利津县北宋镇董王村入境,主要流经北宋、利津、盐窝、北岭及陈庄等五个乡(镇),由利津县陈庄镇爱国村流出境外,全长74km,现河道的滩区内有堤防工程77.865km、险工工程8.346km及控导(护滩)工程长15.922km、引黄涵闸工程4座,防洪标准均为防御利津站11000m3/s以下的洪水,滩区内有三处避水村台,安全避洪标准为8000-10000m3/s。  相似文献   

7.
1 基本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黄河下游左岸,隶属濮阳市管辖。黄河范县河段总体上呈西南东北流势,河道总长约46km,属游荡性河道向弯曲型河道渐变的过渡性河段。二级悬河发育典型,其中以大王庄断面最为典型,河床较堤根高出2~3m,堤根较堤外高3~4m。  相似文献   

8.
1濮阳县黄河河段概况 濮阳县所辖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左岸,相应大堤桩号为42 764—103 891,河道自长垣入境,沿县界东进,再折向东北进入范县境内,流经全长61km。该段黄河处于游荡性河段和过渡性河段的衔接处,是著名的“豆腐腰”河段。河道上宽下窄,河床比降上陡下缓,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0.
2001-2002年度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工程位于黄河下游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境内,上起义和险工(相应右岸临黄堤桩号238+400),下至清三断面(相应南防洪堤桩号20+850),涉及河道长度41km,其中义和险工至朱家屋子9.7km为挖河段,朱家屋子至6断面10.9km为1997~1998年挖河段,6断面至清三断面20.4km为间断疏通段,开挖河道中心线沿现行河槽的深弘线布置。该工程主体挖河固堤施工自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工至2002年4月30日全面完成,历时近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中牟辖区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上首,上自惠金河务局杨桥险工上界入境,下至狼城岗与开封市河务局相接,北岸与原阳县隔河相望。河道长39.282km(大堤公里桩号30 968-70 250),落差7~8m;河道受邙岭束缚突然展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的影响,河段游荡性特征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焦作段黄河河道西起洛阳黄河公路大桥,东至武陟县下界,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部。上界距小浪底水库仅32km,为黄河最上游设防  相似文献   

13.
1 河口区黄河河道基本情况 河口区黄河河道位于黄河最下游,是1976年5月由刁口河流路改走清水沟形成的。目前所辖河道长50km;管理堤防36.6km;险工四处,坝岸23段,工程长度3325m;控导工程三处,坝垛64段,工程长度6886m;引黄涵闸两座,设计引水流量45m^3/s。  相似文献   

14.
郑州河段位于黄河中游下界和下游上首的右岸(南岸)。黄河自巩义市杨沟进入郑州辖区,流经巩义、荥阳、邙山、金水、中牟五县(市)区,在中牟县东狼村东入开封境内,河道全长160km,境内河道宽5~lOkm。京广铁桥(桃花峪)以上属中游,其南岸为邙山天然屏障,北岸为清风岭黄土高坎;京广铁桥(桃花峪)以下属下游,该河段全靠堤防约束。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势变化频繁,为典型的游荡型河道。郑州河段比降上陡下缓(京广铁桥以上河道纵比为0.25%0,京广铁桥以下为0.18%0)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河道有近4000km^2的滩区,居住着180万群众,耕地375万亩。但是长期以来。因为洪水漫滩导致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滩区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所谓的“沿黄贫困带”。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涛明确表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创造一个黄河治理与滩区发展相和谐的环境,让滩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1概述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中上游来水不断减少,黄河下游两岸引黄水量不断增多,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平滩流量明显减少,河口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中常洪水漫滩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成为悬河中的悬河。为有效改变黄河下游防洪不利局面,1997年后国家分别采取“拦、排、放、调、挖”等措施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其中挖沙固堤作为治理措施之一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位处黄河下游上首的黄河新乡河段,历史上灾患严重。特别是在金、元时期,灾害加重,河道迁徙不定,常多股行河。明、清时期,河道虽渐趋稳定,然由于该河段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实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深入研究黄河新乡河段河道的变迁特点,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该河段防洪重要地位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治理工程的科学实施必将起到重...  相似文献   

18.
黄河濮阳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黄河始穿濮阳境;宋代,因频繁决口,导致濮阳河段变化剧烈;清末铜瓦厢改道后,黄河再穿濮阳境。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外,主要是该河段为泥沙堆积的主要部位所致。  相似文献   

19.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滩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的广大滩区,是由于黄河数次的泛滥以及过水,逐渐淤积造就的.很多年以来,滩区一直重复着被淹一退水一再淹没的过程,致使滩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根据黄河中下游洪水水位变化规律和特征、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点,以及滩区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世纪、新的形势下,下游滩区发展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